25%噻虫嗪WP对水稻稻飞虱田间防效试验

2019-01-13 01:38丁湘林陆斌史晓利张友明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虫量噻虫嗪稻飞虱

丁湘林 陆斌 史晓利 张友明

摘 要:通过试验,了解了25%噻虫嗪WP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表明:25%噻虫嗪WP防治水稻稻飞虱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每公顷用药11.25~15.0克(有效成分)兑水600~750升喷雾为宜。试验药剂在试验剂量内对试验作物水稻生长安全。

关键词:25%噻虫嗪WP;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

稻飞虱是江都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长期以来,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等化学农药在防治稻飞虱、保证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单一使用,使得对稻飞虱的抗药性持续增加。为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筛选合适的替代药剂,受江苏省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的委托,笔者于2017年对其生产的25%噻虫嗪WP防治水稻稻飞虱进行了田间试验,旨在验证其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使用效果以及对水稻安全性,为该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概况

试验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团结村水稻田进行,前茬作物小麦。水稻品种扬育粳2号,水稻6月28日移栽,前期未用药剂防治病虫害,水稻长势较好,其它管理正常。土壤土质轻粘,PH7.4,有机质含量2.3。移栽前用30千克复合肥作基肥,移栽后20天用15千克尿素作分蘖肥,拔节期用10千克尿素作促花肥。

2.供试药剂

25%噻虫嗪WP(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25%噻虫嗪WG(江苏苏滨生物农化有限公司)。

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25%噻虫嗪WP2克/亩、25%噻虫嗪WP3克/亩、25%噻虫嗪WP4克/亩、对照25%噻虫嗪WG2克/亩、空白对照。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面积56㎡(8.0m×7.0m)。

4.试验实施

9月4日用药一次,天气阴,气温17.5-29.1℃,此时水稻处于抽穗期,稻飞虱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新加坡利农手动喷雾器兑水喷雾,每公顷兑水600升。

5.调查方法

药前调查基数,药后3、7、14、21天调查残留虫量。采用平行跳跃式调查,每小区10点,每点1穴,计10穴,调查水稻稻飞虱残留幼虫,计算防效。

6.药效计算方法

施药前虫量-施药后虫量

虫口减退率(%)=———————————————×100

施药前虫量

对照区药前虫量×用药区药后虫量

防治效果(%)= (1 - —————————————)×100

对照区药后虫量×用药区药前虫量

二、结果与分析

1.防治效果

采用DPS新复极差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5%噻虫嗪WP每公顷用7.5克(有效成分),药后3~21天对水稻稻飞虱防效較差,为76.13~85.52%,低于对照药剂25%噻虫嗪WG;每公顷用11.25~15.0克(有效成分),药后3~21天防效较好,为86.46~97.41%,高于对照药剂25%噻虫嗪WG。详见表1。

2.安全性

试验中各处理区水稻未见疆苗、死苗,生长正常,试验药剂对水稻安全。

三、结语

试验结果表明:25%噻虫嗪WP防治水稻稻飞虱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施药时兑水600~750升/公顷喷雾,用药量11.25~15.0克/公顷(有效成分)为宜。

参考文献:

[1]张守成,吴重言,吴爱国,等.50%异丙·吡蚜酮WP防治白背飞虱效果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6):49-50.

[2]朱豪红,文洪波,卢继英,等.近20年玉林市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12):25-29.

作者简介:丁湘林(1974-)男,江苏扬州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虫量噻虫嗪稻飞虱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冬枣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推广新型农药噻虫嗪防治甘蔗叶部害虫突破1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