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探寻

2019-01-13 09:52张萌王青山
祖国 2019年22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同志

张萌 王青山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取得了实践上的巨大成就。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观点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为解释和解决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而提出和创立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本文就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留给后人数不清的文化财富,从部落战争、战国纷争到历代王朝的更迭,我们的民族经受了无数痛苦与磨难,他们在不断反思和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忧患意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在太平治世之下,贤明的君主中有周文王、周武王、唐太宗等,忠良的臣子中有周公、召公、曹参、魏征等,他们都有居安思维的忧患意识。如在《周易》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样对世人的警醒,《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中孟轲“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所对齐宣王的回答表现出的对国家与民族的使命与担当,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来提醒唐太宗要时刻谨慎,要有忧患意识,这些语句无不体现出传统文化里所蕴含忧患意识的厚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习近平的忧患意识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时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①在传统文化中,习近平特别注重历史,他喜欢读书,常常借古喻今,不断从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习近平的讲话深刻地透露出其对传统文化,对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视,并对广大干部谆谆告诫。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其对整个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二、習近平的治国理政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仅有50多个党员,在夹缝中生存、拼搏,带领人民走出水深火热的旧中国。直到今天它已经成长为我国之长期执政的政党,这90多年来,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辛与困苦是可以想象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一直保持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纵观前几代党的领导人的执政特点和习近平的执政特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的忧患意识都是以党、国、民为主要内容。在不同的执政环境下,决定了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执政忧患意识各有不同,其侧重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忧患意识一直深埋在毛泽东同志的心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他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险恶环境下对国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忧患;建国后,毛泽东同志的忧患意识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是否经得起执政考验、建设好中国以及中国当时所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毛泽东同志相比,邓小平同志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又有新的不同,他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命题进行探索与追寻。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巨大的成果,江泽民同志面对新情况、新矛盾,多次声明不能丢掉忧患意识这一党的优良传统。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2007年7月28日讲话时所讲到的,科学发展观的出现离不开忧患意识的驱动,是胡锦涛在面对新中国前进路上出现的新矛盾提出的应对方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挑战。十八大后,接过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接力棒,习近平强调“忧患意识是老道理,新警示”。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与变革,面对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相互叠加下转型的中国社会,要实现大国崛起、经济社会双重转型,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历史和人民提出的一道道改革发展的“攻坚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众多忧党忧国忧民的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发展,并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三、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与时俱进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尽管有反全球化的杂音,但全球之间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各国已然演变为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主旋律,各国不断加快改革和调整的步伐,抓住发展机遇,提升综合实力。正如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进时所说的:“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与世情休戚相关的。

从国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下,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但是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后劲不足,可持续不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攻坚克难,无不是对国情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具体回应。

从党情来看,在党的领导下,不仅我国国力在快速强大,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党员总数不断增多,但不能忽视的是党在壮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有些发展党员的程序不够规范、入口的关口把得不够严实、对一些党员的管理不够严格、教育不够到位、监督存在真空地带、面对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党员难以有效应对等现象。让党的形象蒙灰,影响了党与群众关系。这些党内的问题和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定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影响到我党执政的根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反腐正是对应于党情的变化。

四、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来源于个人的成长经歷

1953年,习近平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淡村镇中合村,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之子,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庭环境下,其深受父辈们的熏陶与影响,继承了他父亲实事求是的作风、夙夜在公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情怀、勤俭朴素的作风以及对党对国对人民的忧思之情。1969年,习近平从北京来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的梁家河村当知青,在这里他和乡亲们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啃窝窝头。习近平同志曾被走极“左”路线的基层干部们污蔑是“黑帮家属”并当做所谓的“导流人口”送进派出所。因为他的“出身问题”,为申请加入共青团,他写过八次入团申请书,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写过十次入党申请书。这些经历给了习近平同志很大的锤炼。陕北的7年是让他历经苦难的7年,也是习近平同志的成长最快的7年,致使他后来遇见危机时,可以迎面而对。

习近平同志的忧患意识还源于其受到的多方面教育。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家庭、工作以及学校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习近平同志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在团结方面,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他的话讲,就是每件事不能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习近平的影响之深。其次是工作教育,习近平同志工作经历非常丰富,从中国的最基层到最高层,从最贫困的地方到发展良好的地区,他深知百姓疾苦,了解民生痛点,这些经历对习近平忧患意识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讲到“今年全国‘两会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强调‘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兢慎两字源于唐代诗人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确实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习近平就是在长期工作历练中,养成了忧患的思维方式。最后是院校教育,习近平就读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作。这些论文是他在校期间理论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相联系的产物。论文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使习近平同志对忧患意识的思考更加深入,为习近平执政忧患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05页。

②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03-2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习近平,2017.

[3]李维编.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李玉贵,李婧.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探析[J].理论研究,2015,(05).

(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当代》课程建设(201310596R03)。作者简介:[1]张萌,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王青山,桂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同志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OVER THE RAINBOW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