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就业人数膨胀,就业形势严峻、就业观念多元,就业期望畸高、就业认识不足,就业管理弱化、就业数据失真,就业反馈缺位等四方面的突出问题。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从培育队伍,构建全员就业工作格局、强化培训,提升就业管理工作能力、严格核查,确保就业数据准确真实、搭建平台,有效服务学生优质就业、落实反馈,促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等五个方面提供了加强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问题 途径
就业是13亿多人口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面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必须把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1]。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就业”提升到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摆在“六稳”工作的第一位,凸显了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大军的主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政府、社会的焦点,学生、家长的痛点,也是学校开拓优质生源市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加强外部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辜负了党和政府的充分信任,也辜负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殷殷期盼,同时也表明高校没有履行好应有的社会责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人数膨胀,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2011年660万,2019年为834万,9年来增幅达26.4%。另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富余职工下岗,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规模也在逐年扩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带来就业压力。一方面,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等三大需求增长趋缓,光电子信息、汽车等支柱产业增长乏力,金融、房地产等行业风险管控趋紧,减弱了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经济和就业带来压力[2]。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高程序化的职位被取代,就业市场上更加需求技术性强的人才,对高校传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就业观念多元,就业期望畸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求职目的从以生存为目的转向满足个性要求为目的,求职观念从以收入为主转向事业发展为主,求职心理从急于工作向谨慎选择转变[3]。校园双选会提供的用人单位数量不少,提供给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少,但高校毕业生求职意愿普遍不强,签约率偏低,有业不就、有业慢就得现象突出。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区域、工作环境、薪金待遇、单位性质等期望值过高,过分追求工作的稳定性、舒适性、优越性,一味地削尖脑袋挤向政府部机关、事业单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和艰苦地区就业,也不愿意去主动寻求就业机会,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路子。
(三)就业认识不足,就业管理弱化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就业管理弱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对就业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重教学,轻就业,在就业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中央省委的要求相去甚远。二是教职工对就业工作的认识还需要提高。部分职能部门、教师认为就业工作只是就业部门、就业工作人员的事情,自己的主业是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就业工作是副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业工作应付式、敷衍式,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没有真正深入下去,全员关心、参与、支持就业工作的氛围不浓厚,三是广大教师在学生就业中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许多可利用的关系没有利用,可挖掘的资源没有挖掘,可建立的平台没有建立,可开通的渠道没有开通,学生就业依然主要依赖就业部门引进用人单位和學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自我推荐。
(四)就业数据失真,就业反馈缺位
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数据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指标是评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反馈招生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比如:每年11月至第二年8月的月初,各高校要向省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就业进度;每年8月省教育主管部门要对高校开展就业统计核查;各高校每年年底要向社会公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些具体工作的核心就是数据管理。可见,就业数据管理在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的起着关键的牛鼻子作用。当前,个别高校在就业数据统计上管理缺位,导致就业数据没有体现出毕业生真实的就业水平,影响了高校专业招生计划的精准性、就业市场拓展的针对性、就业状况评估的客观性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前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党和政府宏观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培育队伍,构建全员就业工作格局
学校就业工作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构建良好的就业工作格局,一是要健全机构。要在学校层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将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学校综合目标考核体系,统一全校师生对就业工作的认识。要在各院系配备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并长期稳定下来,具体负责各院系毕业生就业事宜。二是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执证上岗,对学生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择业技巧等教育,宣讲就业政策,引导学生主动就业。三支队伍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全员关心就业工作的良好格局。
(二)强化培训,提升就业管理工作能力
强化培训是提升就业队伍工作能力的必由途径。一是抓好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训,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二是抓好基层就业工作人员培训,开展就业形势教育、统计核查技能培训和就业管理信息系统专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掌握工作节奏,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三是抓好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加强毕业生对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就业协议书的规范填写指导,确保就业管理基础数据准确,材料规范完整。通过强化就业工作培训,提升师生就业管理工作能力,为提高就业质量打下基础。
(三)严格核查,确保就业数据准确真实
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指标是评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反馈招生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统计工作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具体体现。确保就业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就必须要严格落实“校-院-班”三级核查制度,逐条梳理每条就业信息的使用状况,逐个检查每位同学就业状况的落实情况,逐项督查就业创业政策和扶贫政策的落实落地情况。同时要严明就业工作纪律,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就业统计核查工作的“四不准”禁令,才能确保就业数据精准无误。
(四)搭建平台,有效服务学生优质就业
一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要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式,认真实施“大学生村医”、“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组建成立特色学院,开办订单班、定向班,提前为基层就业锁定毕业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搭建信息推送平台。要创新校院双选会的方式,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校园双选会在就业信息推送中的主渠道功能。三是搭建就业帮扶平台。向人社、财政等职能部门为就业困难毕业生申报一次性求职困难补贴,为残疾、孤儿、烈属、少数民族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家庭开展精准帮扶,强化就业扶贫政策落实落地。
(五)落实反馈,促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新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业态不断涌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急剧变化,用人要求和标准逐年提高。市场才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磨刀石,要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一是根据就业主管部门统计核查整改要求,对当年度就业数据认真开展复查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给就业主管部门。二是将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数据及时反馈给各院系,帮助各院系深入了解和跟踪市场的变化,认真思考各专业在学生素质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根据市场变化和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方案和解决办法。三是根据就业质量年报和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将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结果反馈给各职能部门,作为学校評价专业建设水平,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提升内涵建设质量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7〕28号
[2]2018年三季度武汉市就业景气指数分析报告:9
[3]董正春.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8,(01):135.
(作者简介:董正春,硕士,副教授,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就业指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