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程
【摘要】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命题,在年轻学生中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绿色发展综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现状的剖析,发现了一些当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索了现代环境伦理观引导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方向。
【关键词】现代环境伦理观 生态文明教育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1.017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将绿色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这对全社会生态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高素质的生态文明意识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些国家开始从学校教育出发,培养未来公民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将如何发展,这是当前高校在绿色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现代环境伦理观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
所谓现代环境伦理观,简而言之就是目前我们全社会在积极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也就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在适应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新理念。这种发展理念倡导以生命为中心,以地球为主体,尊重自然价值,遵从自然规律,在享受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承担保护自然的义务,要做到节能、环保,与自然协调发展。而且要为后代着想,做到有计划地应用,并且积极寻求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径。
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就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以树立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培养具有这方面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并且在第二课堂教育的积极辅助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生态教育教学活动。它的教学活动开展有两个途径:其一,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即利用通识教育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宽范围、广知识的普及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掌握生态文明的基础知识。其二,生态文明专业教育。通过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如生态学、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以及在这些专业知识上所衍生的生态文明学和生态伦理学等专业学科,开展有针对性的、目的明确的专门教育,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
绿色发展在全社会的大力推广与实施,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终极目标,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前高校积极践行并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作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科学研究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其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导绿色发展实践,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并且推进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这是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更新的标准和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路径和指导方向。高校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具有重要的社会示范作用和引领功能,将这些高校建设成生态校园和绿色校园,可以将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高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作出相应的改革,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要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来。要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这方面的教学机制,发掘这方面的教学资源,从而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生态文明教育推向常态化发展轨道。
当前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
综观高校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状况,各高校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普遍表现在浅表层次,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与问题。
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不力。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大多都是凭借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或者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开展的,存在对生态文明知识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现代环境伦理观的培养。很多高校还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宣传,只是利用高校的一些宣传阵地,如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宣传形式,在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管理方面并没有落到实处。这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还是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仅仅表现出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视,对于依附于其上的生态文明教育只是一带而过。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必然出现偏差,导致这些学生普遍将绿色发展理念仅仅肤浅地理解为环境绿化和卫生清洁,学生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深入探究生态文明教育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生态文明教育对专业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现代环境伦理观下的生态文明知识相当广泛,既包括基于传统的朴素自然哲学和环境伦理,又包括现代人们基于深刻的社会实践以及经验教训总结的普适的环境认知,还包括系统的生态知识、自然审美、环境伦理法律法规等相关内容。然而,综观当前依附于一些诸如旅游、环艺、建筑等相关专业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使得师生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理解有失偏颇,因此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明显存在诸多缺陷与问题。具体表现为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没有反映出与相关专业深入的契合度,更没有深刻体现出对相关专业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下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正常的教学活动深入了解更多的生态知识,无法切实感受到当代的生态文明,更无法开展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而且,就是这样的生态文明教学,也仅仅停留在表浅层次,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也仅仅停留在课堂的理论陈述和课外的口号宣传和标语警示,这便很难树立起学生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
职能部门针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约束力不够。虽然一些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已经开始重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也在政策方面作了安排,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与要求,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导致这些政策安排无法落实,对教学实践难以形成实际的约束效应,使得一些学校的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积极性较差,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认同度较差、主动性较低,因此造成这些大学生基于现代环境伦理观念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普遍淡薄。在学生管理方面,由于相关的政策法规的范围过于宽泛,一些相关的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又缺乏针对性,使得这些政策法规很难具体操作,因此造成了当前虽然一些相关专业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放任自流。
生態文明教育联动效应差。当前,借助于生态文明关联性较强的相关专业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必然影响着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及他们的职业发展。与他们职业发展相关的行业领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些行业的绿色发展。因此,这些相关行业领域也应该积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与实践。只有校内校外这一行业链条的相关机构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够产生积极的联动效应,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教学效果,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行业的绿色发展。但是,社会各机构在这一方面的认识明显难以统一,行动自然相当迟缓,难以做到校内校外协调一致共同发展。这样,就难以实现整合教学优势资源、大力开展多元化合作教学、多维合作共同发展等教学目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方向探索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必要审时度势,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作出积极的改革创新,在现代环境伦理观引导下,积极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生态文明教育应该纳入到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系统而规范的学科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范的教育,如此才能够体现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培养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的人才教学目标,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模式,将绿色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意识融入高校的学科教学社会服务、学习实践、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其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现代教育思想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新模式,改进相关的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这种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将现代环境伦理观、生态专业理论知识、生态伦理法律法规等生态科学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接受系统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另外,还要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利用各种践行绿色发展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公益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能力。再者,还要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教育机制。要结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现代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建设绿色大学。建立健全包括生态文明教育保障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特别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通过规章制度建设、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等,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顺利有效的持续开展。
构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生态文化素质教育。高校应该积极利用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有效途径,通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长效机制来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有必要利用通识教育平台,构建较为完备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利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合力效应,来实现教学的具体目标。高校还要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将生态文明内容融入素质教育的文化中。凭借国家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和平台,整合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发掘适应本校实际教学情况的生态文明课程,积极拓展生态文明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开展各种讲座、观摩学习、经验交流等相关的实际学习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进一步引领全社会生态文化的发展方向。
发掘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路径。积极践行环境伦理观念,将生态文明体现到相关的实际活动中,从而倡导并影响社会整体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具体体现。基于此,高校要积极构建校内外生态文明教学实践平台,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创设更多更好的生态文明学习条件和机会,培养并提升他们的绿色发展实践能力。
首先,要强化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加强教育实践基地的发掘与建设,以延伸教学课堂,夯实和巩固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这是提升大学生绿色发展实践能力的最主要的学习手段。这就要求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自己的博物馆、标本室、生态仿真实验室等。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拓展各种合作渠道,与校外的单位或者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绿色发展型人才。其次,积极打造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平台,从不同维度拓宽学生的视野。生态文明教育综合性较强,涉及诸多的学科知识,而且知识拓展、知识迁移路径又广,更适宜于“互联网+”的教学环境,高校更应该积极构建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为学生搭建和教师、和社会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这种广泛的沟通交流,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生态文明信息、了解更多的绿色建设前沿知识、学习更多的生态发展技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人才。
综上所述,现代环境伦理观是人们在漫长的生活、生产、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共同良性发展的观念意识的总和,是当今世界普适的生态文明发展观念。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目标需要当前的青年学生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努力实现,这就需要当前的高校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并且在现代环境伦理观引导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立明确的发展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他们的绿色发展素质,进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推上更高的台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学前儿童生态化家庭支持机制及运行策略研究”和“特殊教育幼儿园建设标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BHA170142、BHA170153)
参考文献
卞观宇,2019,《生态文明视域下高职院校生态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教育与职业》,第11期。
李黎,2019,《培养绿色意识,共创生态校园——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纪实》,《环境教育》,第5期。
马小妹,2019,《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与教育发展——“生态文明与教育高峰论坛”在湖南农业大学举行》,《环境教育》,第5期。
丁晶晶,2019,《新时代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及路径探析》,《科教文汇(上旬刊)》,第6期。
任艳,2019,《浅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汉字文化》,第11期。
责 编∕张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