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意空年谱简编(连载)

2019-01-13 01:28郝岳才
文史月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医学杂志栏目

郝岳才

六十一岁 民国17年戊辰(1928年)

是年春,張瑞玑葬于赵城东磨头村。作诗六首,哭挽同僚同道,知音知己。

窟野人冥鉴

平生几知己,山野两高贤。

崿谷墓宿草,赵城人又仙。

贾愁庚子日,庾赋戊辰年。

忍见谁园树,临风涕泪涟。

文章惊万乘,经济亦千秋。

忆昔罗秦劫,苦心脱楚囚。

鲁连宁蹈海,张祜不封侯。

日短人间世,归天已白头。

吾本无家客,吾家听子行。

菟裘劳指点,鳞壤为经营。

天不慭遗老,佛应超众生。

九京如可作,千载不胜情。

衡门相对处,准机乐闲闲。

病已膏肓入,心惊鬓发斑。

龙蛇厄贤者,虎豹守天关。

尘世梦中梦,夕阳山外山。

吞声成死别,不忍祀东坡。

痛饮君休矣,孤轮我奈何。

鼠忧空泣血,鹤唳助悲歌。

不见籯金满,惟余万卷多。

身定心难定,形恬梦不恬。

悬知肉食墨,痛惜邑中黔。

猿鹤期随化,熊鱼不可兼。

招魂魂不见,残月堕霜檐。

2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一期论说门之论坛栏目,发表论文《论情志病》;在纂述门之生理类栏目,发表论文《三焦膀胱行水之研究》;在通讯门栏目,发表《诊张君病意见书》。

《论情志病》一文,乃其《论知觉实根于心》一文论点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三焦膀胱行水之研究》一文,深入探究了三焦与膀胱行水作用的区别与差异。

《诊张君病意见书》一文,不仅是一难得的医案,而且此医案还揭开了张瑞玑死因这一学术界语焉不清的疑问。 “老友张君衡玉,年五十六,患病半载有余……按此君早年嗜鸦片,自中年戒烟之后,以酒为命,酒喝则以茶继之,日日浸淫,积二十年之久,日在醉乡。加以纸烟时刻不离,湿热毒下注则为痔,为下血,为腿病。”读是文,张瑞玑死因明矣。

4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二期论说门栏目,发表论文《论血》;在纂述门之病理类栏目,发表论文《上热下寒症之原因与治法》。

《论血》一文,乃依血诊病之论。是文从血以大动脉弓分上行下行入手,以上、下行血之多少诊疾病之根源。因以辨虚、实之症。“平人之血,上下平均,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平脉;上下不均,上行之血多,则脉管壁胀大,脉搏浮洪弦滑牢实;下行之血多,则脉管壁凹缩,脉搏沉细短濇微弱。故病又有上实下虚、上虚下实之症焉。”以分男女言,人事言,情志言,晴霁言,居处言,均可分断血之上行下行。“此上下行之量,非必相差甚殊也。假如以全身之血作一千分计,上下俱五百者谓之平,然不可得也,必有一二之多少焉。若多至十之六则病矣,上行十之六则病实,下行十之六则病虚,此其大概也。”

《上热下寒症之原因与治法》一文,对杂症中占有七八成的上热下寒症及其治法作了阐述。病既寒热夹杂,则用药似不能纯用附子硫黄一味煖其丹田,舍上热而不顾。可“从仲景五泻心汤中师其意,而变化出之。泻心汤各方,芩连薑附并用而不嫌其杂,盖非芩连不能泻心胆之热,非薑附不能去下焦之寒,并行不悖,分建奇功,此古人治上热下寒之标准也。”论其根由,“盖人身之中,虽曰心火居上,而上热之症,少阳胆火居多,不尽由于心火不降也;肾水居下,而下寒之症,古人多目为脏寒,亦不尽由于肾水不升也。”故此,万不可用乌梅丸。

6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三期论说门栏目,发表论文《治病先理神说》;在纂述门之病理类栏目,发表论文《神魂病理》。

《治病先理神说》一文,所研究内容与《论知觉实根于心》篇近,其论点即“治病当先治神”,论曰:“自古论知觉皆属于心,中西无以异也。近世科学发明,西人主脑,中人主心,遂成一大争点。实则脑主感觉,心主直觉,呶呶争辩,有识者一笑置之。夫心脑皆一肉体耳,有形之肉体必赖无形之神气以宰制之,始能发生灵机妙用,以应付万事万物。故治病当先治神。”“此近世所以注重心理之治疗也。”其论据,直取《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之“治神”篇。

按:《圣济总录》(1117)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神魂病理》一文,所研究内容也与《论情志病》篇近。认为,“宗叶者非陆,宗陆者非叶,然皆有理,惜不明神昏之原理耳。欲明神昏之原理,必究迷走神经之作用。夫迷走神经即第十对长脑筋,分布于心肺胃三经,主心肺胃之知觉运动。凡邪走此经,其人知觉必昏迷,故云迷走神经。由是推之,心有神昏症,胃亦有神昏症,且肺亦有神昏症。心之神昏,昏而厥,曰血厥;昏而闭,曰血闭,中医谓恶血奔心,西医谓血塞心房,其实皆血压神经也。胃之神昏,昏而狂,曰发狂,乃积热薰蒸神经也。惟肺之神昏则有二:一由肺涎膜之湿热迷漫神经,一由肺隔膜之痰热迷惑神经,其症皆昏而蒙,故一曰湿蒙,一曰痰蒙,似此分析,既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见于片刻。”

按:关于神昏一症病理,清代有叶天士、陆九芝两种说法,前者谓“邪传心包,神昏谵语”;后者谓“胃热之甚,神为之昏”。叶天士,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1745年)。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陆九芝,名懋修,字九芝,清元和县(今属苏州)人。生于嘉庆戊寅(1818年),卒于光绪年间。先世以儒著称,且皆通医。九芝初业儒,中年始肆力于医,博极群书,活人无算。学精《内经》、运气,治宗仲景家法。二人皆清代医家。

8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四期论说门栏目,发表论文《阴阳升降论》;在纂述门之生理类栏目,发表论文《中西医论虫之异同》。

《阴阳升降论》一文所论,乃中医学之根本“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升降者,阴阳之用也。日居中心,吸引大地,向右旋转,公转以成岁时,自转而分昼夜,健行不息。于是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究其所以旋转者,乃阴阳二气升降为之也。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此天地阴阳之升降也,人顺应之。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及其变也,则阴阳乘和,清浊不分,在天有流星飞孛之变,疾风凌雨之灾;在地有山崩海啸之虞,飞沙走石之异。在人亦然,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剩胀。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乱于胸中,是为大悗。乱于心则烦,乱于肺则喘,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此皆升降之失常,以致灾祲之来袭。是故圣人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与天地之阴阳升降为消长浮沉,所谓与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者,此也。庸庸者流,外为六淫所侵,内为七情所伤,一身之内,非阳伤则阴损,阳伤不升,阴损不降,不升不降,而生生之机息矣,故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也。”

《中西医论虫之异同》一文所论,乃中西医学关于“虫”之比较,列举中医论人体寄生虫有九种之多,一曰伏虫,二曰蚘虫,三曰白虫,四曰肉虫,五曰肺虫,六曰胃虫,七曰弱虫,八曰赤虫,九曰蛲虫。“九虫皆由脏腑不实,脾胃皆虚,杂食生冷肥甘油腻等物,腐败停滞所致;又病余毒气郁积而生;或食瓜果与禽兽内脏,遗留诸虫子卵而生;又小儿疳虫名曰疳蠚,亦由饮食过伤所致;又有尸虫,头尾悉备,长可三寸,状如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害人最甚。” 西医则谓各种寄生虫,悉由于食含有虫卵之肉类果蔬等而生。一曰蛔虫。二曰条虫,(其种有五,一为钩条虫,生猪肉中,头颇大,有钩与吸盘各四,紧吸小肠,而寄生其中;二为无钩条虫,视有钩者为长,无钩而但有四吸盘,生牛肉中;三为裂头条虫,生鲤鱼鳗鲡等肉中,头如乳棒,分裂为二,有吸钩二,此种最长,可二丈五六尺;四为方形条虫,头有数钩,长七八寸,生犬肉中;五为猫条虫,生猫肉中,此即中医所谓之白虫也。)三曰蛲虫。四曰十二指肠虫。五曰旋毛虫。六曰肺包虫。七曰肝包虫。八曰肾包虫。九曰肺二口虫。十曰肝二口虫。十一曰血液丝状虫。后六种所由来,至今尚不能明。“中西医论虫之异同有如此,中医论虫将微生虫与寄生虫混合为一,故伏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以及疳蠚、传尸虫等,骤视之实有涉于渺茫附会,实则微生虫为人类之大敌,其酷烈杀人真有不可思议者,若西医之包虫、二口虫、丝状虫亦不过偶然发生者,非普通易见也。”

10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五期论说门栏目,发表论文《论五运六气》;在纂述门之病理类栏目,发表论文《湿热症不宜服萆麻油》;在通讯门栏目,有挽费梦萼联。

运气学说以及五运六气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七篇大论构建了运气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即是运用五运与六气的运动节律及其相互化合,解释天体运动对气候变化,以及天体运动、气候变化对生物与人类的影响。其广泛涉及了古代天文、历法、气象以及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一理论,充分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医的医学气象学思想,而且对理解中医学术理论,提高中医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论五运六气》一文分两期刊载,其所论,引入高温度、低温度,高气压、低气压等科学概念,打破了前人对五运六气的传统释解。

《濕热症不宜服萆麻油》一文,关于湿热症,明末吴又可,清之杨立山等有着相类的共识,概而括之曰“无论为风温、冬温、春温,其始未有不恶寒发热,状类伤寒者,必先清解而后议下。”而对于湿温,则“尤宜香开中上两焦,通利小便,勿速攻下。”通过诊断实践,得出“湿热症不宜服萆麻油”的结论,“萆麻油之不可妄服也,年老便秘,小儿食积,不杂他症者,服之未尝不可,至于湿温初起,即承气汤达原饮之类,尚且不可,况油乎哉?”

费梦萼先生不幸去世,理事长杨阶三作“挽费梦萼先生诗”,本会院校同仁作挽联公挽外,又亲作挽联:

修正长沙著述,身虽短命,书可千秋,不教蠹简飞灰,后死之责也(先生著修正伤寒论拟为梓行)

凄凉西淛烟波,魂返故乡,榇羁异地,深悔鲤缄劝驾,先生其谅诸(先生之来予函促之至今抱憾)

按:费泽尧,字梦萼。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兼医士教员,浙江吴兴人。其对伤寒论多有独到见解,在《医学杂志》连载其《新编伤寒学》《修正伤寒论文之商榷》《晋游疗治谈》等著作,并发表有《关于假寒假热辩证治法(二则)》《关于假虚假实辩证治法(二则)》《关于上实下虚证之疗法》《关于上虚下实证之疗法》等46篇之多,是《医学杂志》最重要的骨干作者之一。与《医学杂志》编辑部同仁,特别是身为编辑部主任的赵意空有着广泛的往来,引为同道。《医学杂志》十四期、十五期、十六期三期连刊《章太炎先生莅杭州中医专校讲演词》即由费泽尧抄寄。费泽尧至太原任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兼医士教员亦为赵意空促成。在任间患喉疹,自服“麻黄石膏汤”二剂,未七日即至不起。

12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六期论说门之论坛栏目,发表论文《论五运六气(续篇)》;在纂述门之生理类栏目,发表论文《腠理解》。

内经以腠理判人体之强弱,金匮以腠理为病入之途径,故腠理者乃病理、生理上所宜最先研究者也。《腠理解》一文,参证西医有关皮肤之说,作了深入的解析。

六十二岁 民国18年己巳(1929年)

2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七期论说门之论坛栏目,发表论文《阳明与太阴相表里解》;在纂述门之病理类栏目,发表论文《论体温》;在纂述门之卫生类栏目,发表论文《论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解》与《论天空太阳与人身太阳经同一蒸发作用》的解析方法相类,是文以地球比附人体,以地心比附人体腹中,以地心之火比附人体腹中之热。“内经谓此种热度,名曰阳明之气,其气寄托于胃及大肠;而又有濡养此火之水分,名曰太阴之气,其气寄托于脾肺。阳明火盛,则有弃衣登高骂詈之证;太阴湿胜,则有胸满蛊胀之证。或泻其火,或燥其湿,愈疾之道,不遇求生理现状之持平而已。地中水火既有之盈彼肭之义,故人身水火,亦互为消长,此与阳明太阴相表里也。若阳明不足者,宜补阳明以配太阴;若阳明本足而太阴有余者,又当泻太阴以配阳明,观西医治蛊胀,剖腹放水之后,多病去而命亦随亡,是不知水所从生也。”得出“我国医经,阴阳表里之道,实穷极造物之妙用。故泰西医学,科学也,而中国医学,既具有科学之原则,复涵有哲学之精义,则科学中之哲学矣”的结论。

《论体温》一文,中西医相互参证,深入浅出。

“营卫离合交感”的观点,蔡陆仙《中国医药会海》(中华书局版卷十六,228页)中记有,“赵意空云:卫行脉外者,其气交感于脉中矣;营行脉内者,其气交感于脉外矣。阳津阴涸,交相感触,而又合以大气者,谷精渐以变化,温度藉以保存。”

《论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一文,是一篇难得的环境医学与预防医学论文。“自来论卫生者,有个人、公共二派。前者谓个人之修养,为最可恃之康健;后者谓为公共合作,始能得真康健。并举疫疠流行,全家或全村同时染疫,以为疫气流传,中人即病,无论个人卫生。平日如何讲求,身体如何锻炼,皆不足御其毒焰为之证。然卫生之目的,既为防止疾病,而疾病之原因,有内外二者。内因为身体内部素质薄弱之谓,外因为细菌传染,内外因全备,然后疾病始生。若只有外因而无内因,不能遽生疾病。传染病中,此例尤多。若内因已具,外因虽弱,一触即病,是则内因之关系大于外因。故吾人须注重个人卫生,锻炼身体,以抵抗疾病之侵袭;又须注意公共卫生,以免病原之传播,庶于个人健康,民族生存,两有益焉。”

3月,就中医列入教育再次上书。

4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八期论说门之论坛栏目,发表论文《中国医药存废问题》;在纂述门之卫生类栏目,发表论文《水之清洁法》;在通讯门栏目,发表《贺上海中医医报题词》。

《中国医药存废问题》一文,可谓为代表中国中医界发出的呐喊,也是弘扬国粹的呐喊。杨百城去世后,赵意空依然联合全国中医界同仁同道,以《医学杂志》为阵地,为中国医药之未来发展大声疾呼。

“自报载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有废止中医中药案之提议,全国中医药界,同声反对,文电交驰。平心而论,中西医药俱以愈病为目的,中医中药,苟无愈病之能力,当早归天然淘汰,今乃不受淘汰,而能于西医输入数十年后,仍为社会所信仰,应民众之需要,其学术之不可消灭也明矣。兹就其学理上、成绩上与国计民生之关系上,及挽近学术界之趋同上,而讨论其存废问题。

(一)学理。方今西医自以为科学化,斥中医侧重哲学,应即废除,而不知中国医学发明最古,《内经》洞性命之源,《本草》为格致之祖,其学理实根据于科学,进而为精密之讨论,故又侧重于哲学。夫人乃有情志之动物,虽五官百骸之构造,类于机械,然七情五志,实占病原之一大部,故心理疗法,为良医之所重。又中医治法,以气化为主。阴阳五行之说,实本诸天文历数气象诸学。苟以科学之眼光研究之,在在均合于自然学科之原则。今不深究中医中肯定假定诸名词,一概以空谈目之,不值识者一笑矣。总之中医之侧重哲学,实中医之特长。孙总理云,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是德国,但是德国现在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吾不知西医学者对此又作何解。

(二)成绩。民族之蕃殖,与医药之退步为正比例。我国人民有四万万之眾,为全世界最大民族,未始非中华医药之赐!若谓中医疏于防疫灭菌之法,不足保民族之康健,然疫疠发生,往古已有,中医治疗,具有专书,若不能扑灭奏效,传染死亡,中华民族早无噍类,不待西医之输入矣。既前者中国未尝因无西医,而生产率减少;今者又未尝因有西医,而延寿率激增,以此判中西之优劣尚不可,况消灭乎?

(三)国计民生之关系。我国富有天产药品,每年贸销价值,不可数计,实为天然之利薮。其有关于国计民生,至大且巨,中国医学发达,则国产药材将为输出之原料,于国际贸易上顿增收入。若中国医学废而不讲,则国产药品等诸樵薪,非特输出锐减,抑且输入骤增,经济上之损失,国计民生,交受其困,赤心谋国之士,当不出此。

(四)学术界之趋向。西医输入,中医备受摧残排斥,轩歧圣学,不绝如缕。然学术存废,视真理为依归。晚进集会设校,中国医药之基础,益以巩固。试观已往之经过,足定将来之存废。前在民国三年,汪大燮长教部时,北京医学会请求立案,汪对代表云,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碍难照准,斯可见当日教部欲废止中国医药,未尝不具决心。然以全国中医,同声愤激,组织医药救亡团,赴国务院及各部请愿,当奉国务院批示云。查中国医学肇自上古,传人代起,统系昭然,在学术固已蔚为专科,即民生亦资其利赖。前此部定医学课程,专取西法,良以歧行不至,疑事无功。先其所急,致难兼采,初非有废弃之意也,斯又可见当日政府之意旨,因学者之趋向而转圜。嗣后中医学界,集会设校,群起研究,以救亡图存,然终以中医学校未列入学校系统,为前途发展之阻力。故以十四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开会于太原之时,由本会同人提出此案,经医学组之研究,而通过于大会。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开会于长沙,亦通过此案,不过北廷教部未及实行为憾耳,斯亦可见全国教育界之趋向矣。再以东邻为证,日本自明治维新之际,即废弃中医,然中医学术,并未因之而消灭,客岁东洋医道会成立,力求兴复古法,其宣言谓泰西医学,渐变其归趋,已觉醒所谓科学精粹。纯味药之效果,反不如草根树皮之生剂。因欧米大战作一转机,于是生复活古医道之机运。德国既行研究本草,亚米利加落花来研究所,亦由中国聘汉医,将拓新图。当此之时,独皇国墨守旧套,医道伪拜欧美之后尘,岂非不胜浩叹者耶云云?夫日本于中国医药,为间接之国粹,尚保贵若此,而谓我数千年相传之学术,可一旦废弃之乎?善哉!薛部长之言曰,医无新旧,学无中西,要以实事求是能合真理为依归。读此则中西医界,亦可泯去门户之争,而从事于真理之探讨矣。

综此以观,中国医药,不但无废止之可能,且有提倡之必要。用科学之方法,整理国故,以哲学之理论,补科学之偏枯,改进研究,是所望于主持卫生医药之责者。”

《水之清洁法》一文,乃医学知识普及之作,也是一篇极其通俗的医学应用论文。晋省多山,人民饮水来源或河流或雨水或井泉。但又多取于井泉,然因矿产丰富之故,水中多含矿质,俗分为苦水、甜水两种,即化学家所谓硬水、软水也,苦水固不适于饮用,甜水亦不纯清洁。瘟疫流行也多与饮用水不洁有关。遂将煮沸法、明矾沉淀法、滤水器、芥子油清洁法,一一枚举。在民国初年的背景下,此举实实难能可贵。

《贺上海中国医报题词》,岂止是一篇祝贺题词,于捍卫中华医学、捍卫中华文化,未始不能作檄文看。

《贺上海中国医报题词》

格物济世基黄农,神灵典籍悬天中。

遥遥迄今四千载,极民疾苦医药功。

万国人数较繁殖,唯吾华夏专其雄。

汉唐而降医派杂,各逞臆说难从同。

气化解部古并重,稽诸灵素言非空。

文深理遽喻者少,遂令倾倒欧西风。

西学尚器形而下,本可借作地山攻。

喜新厌故竟变本,数典忘祖母乃侗。

三坟祖龙不敢火,家有宝藏光熊熊。

一朝弃置若敝屣,忧时之士心忡忡。

立言古称不朽一,大声疾呼惊聩聋。

斯文发扬祖国学,等身著述富且丰。

风行遐迩众争覩,秘方妙剂传无穷。

康健民生登寿域,道污一变为道隆。

神交千里如一室,走笔致贺托飞鸿。

6月30日,在《医学杂志》四十九期论说门之论坛栏目,发表论文《中西医学与哲学及科学之关系》;在纂述门之卫生类栏目,辑《乳儿法选辑》;在纂述门之病理类栏目,发表论文《猩红热与各种发疹病之区别》。

《中西医学与哲学及科学之关系》一文,认为“自近代西医以理化之学,理解人体之生活现象,于是医学遂脱离哲学之关系,而成为纯粹之科学。”“中国医学之侧重哲学,固当以科(学)方法力求改善;而西医之徒重物质,将人体之生活,视为机械动作,亦多有格格不合之处。会而通之,中医当力求科学化,西医当力求精神化,斯有接近之一日,观于近日东儒永井潜氏之医学与哲学论,及英儒麦肯氏之生理学原理,可知医学之将来终不能脱离哲学之关系也。”

《猩红热与各种发疹病之区别》一文,对九种急性传染病之一的猩红热与麻疹、风疹、药疹、丹毒等各种发疹病比较,症状明显有别。其主要症状,一曰病势猛烈,热度最高,频频呕吐。二曰喉咙红肿,颈项亦肿。三曰发猩红色疹子。四曰像覆盆子舌头。

8月30日,在《医学杂志》五十期纂述门之诊治类栏目,发表论文《暑温发热日久症》。

《暑温发热日久症》一文,乃其数十年医疗实践之所得,也是一难得的医案。

从民国初年教育部《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漏列”中医案,到是年,在汪精卫等的支持下,余云岫提出“取消中医议案”,声称“今日之卫生行政,乃纯粹以科学新医为基础,而加以近代政治之意义者也,今旧医所用理论,皆凭空结构,阻碍科学化,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南京国民政府拟正式决议,中医生存,岌岌可危。但经过3月和12月的两次抗争风潮,中医界得以幸存,也开始了对中医理论进行革新和改良、自觉地进行中医科学化尝试之路。这其中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及其会刊《医学杂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也与赵意空十数年的努力分不开。

按:余云岫(1879-1954) ,字巖,号百之,谱名允绶,浙江镇海人。年少时曾学习中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读于浔溪公学,后公费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一度返国参加救护工作。民国5年(1916年)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后回国,任公立上海医院医务长。翌年,在沪开业行医,兼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曾任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委员,内政部卫生专门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顾问,东南医学院校董会副主席,中国医药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师公会第一任会长,《中华医学杂志》主编等职。

六十三岁 民国19年庚午(1930年)

10月,在《医学杂志》五十七期通讯门栏目,发表《杨如侯先生遗著序》。值杨百城归道山五年,继《灵素生理新论》一书出版后,四种遗著又将出版,赵意空为其作序,序中提纲挈领简述杨百城《灵素气化新论》《五色诊钩元》《医学新论》等著述,并对其“疾已剧,而床书连屋,日夜考查,著述不休,或手抄、或口授,嗣君达夫笔录,数日不见,则稿纸盈寸”的艰辛努力一一历数,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六十四岁 民国20年辛未(1931年)

2月1日,时逸人接管山西省中医改进研究会后,理事会调整,赵意空由原来的常务理事降为“特务理事”。

《医学杂志》五十九期载有“本会现届理事表(民国20年2月1日改订)”“常务理事”七人,分别是陈观光(宾卿)、赵荩臣(子忠)、时逸人(江左)、薛复初(一斋)、釐规(子圆)、药向荣(绍南)、白宪章(尔斌)。赵意空降为“特务理事”,尽管位列第一。而时逸人接管中医改进研究会之后,六十期杂志调整栏目,而且对前刊文章多有微词,其实是对赵意空为代表的《医学杂志》创始者,也是对十年来办刊思想的否定。事实上中医西医化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时逸人。

从《医学杂志》六十期始调整栏目,本年仅出刊四期。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八十三期《医学杂志》看,五十七期所刊《杨如侯遗著序》一文,即是赵意空在《医学杂志》上的最后一篇文章。

12月,伴随山西医学专科学校校长杨兆泰辞职,山西医学专科学校终止办学,赵意空作为学校所聘名医学案教员也自行去职。(五)

猜你喜欢
医学杂志栏目
Down In The Valley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超级环保小达人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年各期主题安排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年(第24卷)征订启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三届组稿会暨第六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征文通知
2014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各期主题安排
2015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各期主题安排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