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经营规模如何影响农业环境效率

2019-01-13 01:40李燕
南方农村 2019年6期

摘   要: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梳理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关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农地经营规模影响农业环境效率的理论机制,并利用1978-2017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农业环境效率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说明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进一步考察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之间这种关系的地区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关键词:农地经营规模;农业环境效率;农地长期投资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9)06-0022-04

一、引言

农业环境效率是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成就瞩目,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也尤为严重,农业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以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過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生态可持续转变,就必须提高农业环境效率。

自从Chayanov(1926)首次提出了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负向关系以来,农地规模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就一直是发展经济争论的焦点问题。大量的学者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证实了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也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负向关系在消失。由此可见农地规模是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只考虑了农业生产的期望产出。农地经营规模必然会影响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改变生产要素投入,比如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农地经营规模会影响农户的化肥投入(葛继红和周曙东,2011)和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用等,这些行为又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对农业环境效率造成影响。农业环境效率是评价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考察农地经营规模是否会对农业环境效率产生影响,影响机制如何?这一研究有利于精准地分析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实践中究竟应该实行多大规模的经营对农业产出和农业生态环境是最有效的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文献综述

(一)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

农地经营规模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争论的焦点。1926年Chayanov首次提出了农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负向关系。Feder(1985)认为要素生产率在不同的农场间应该是相同,土地生产率与农场规模不存在相关性。大量的学者对这一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确实存在着土地生产率与规模之间的反向关系(Assuncao和Braido,2007; Barrett, et al., 2010)。李谷成等(2009)利用1999-2003年农业部湖北省农村观察点的农户数据研究了农户效率与农户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土地生产率与农户耕地规模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劳动生产率和成本利润率与农户耕地规模呈负向关系,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效率与农户耕地规模没有显著关系。也有部分学者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农业投入品和劳动节约型机械的广泛使用,使得土地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反向关系逐渐消失,并且土地产出率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因此农地经营规模与生产率也有可能存在呈正向关系(Foster和Rosenzweig, 2004)。Adamopoulos和Restuccia(2014)发现大农场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Wang J, et al(2015)利用2011年中国325家种植户和印度400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检验了农场规模与生产率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土地产出随地块规模的扩大而上升,而在印度土地规模与生产率则存在反向关系。Chen Z., et al(2011)利用1995-1999年中国9省的面板数据发现土地生产率与耕地面积确实存在负向关系,但是他们在控制了土地质量这一因素之后发现土地生产率与耕地面积之间的负向关系消失。因此他们认为当前中国农地产出与农地规模之间是存在正向关系的,没有必要制定促使农地规模下降的政策措施。

(二)农地经营规模与农户绿色生产行为

有研究发现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也会产生影响。Williams T.O(1990)利用西非的农户数据研究了农户有机肥施用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发现农场规模越大,有机肥的施用量越小,说明农地规模对有机肥的施用具有负向影响。杨美丽等(2007)利用1990-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影响因素,发现农地耕地规模对农户生产性投资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宋金田(2013)、徐世艳和李仕宝(2009)、唐博文等(2010)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户耕地规模对农户技术需求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种植规模越大,兼业化程度相对越低,越有动力采用新技术来提高产量。

(三) 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绿色发展

大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环境效率呈负向关系。Reinhard, et al(2002)利用两阶段法对荷兰奶牛场的环境效率进行了研究,在第一阶段对奶牛场的环境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分析了影响奶牛场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场规模与环境效率呈负向关系。Hoang, et al(2013)在对韩国96家水稻农场的环境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农地经营规模越大,租赁的土地越多,技术效率越低、化肥农药使用强度越大,农场环境效率越低。Skevas et al(2012)分析了荷兰耕地农场的环境效率,发现环境效率与农场规模呈负向关系。Picazo-Tadeo et al(2011)估计了西班牙农场的生态效率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农场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有显著影响。

從以上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对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将环境纳入农业生产效率中显得日益重要。国外学者对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环境效率之间的研究较多,而国内学者很少涉及这一领域。而这一研究对国内当前多大的农地规模是最合适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补充。鉴于此,本文将环境污染纳入农业生产效率的框架中考察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

三、实证设计

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为了考察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本文设定了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eeit为被解释变量,即农业环境效率,其测算方法可参见李燕(2019);解释变量为农地经营规模(scale)及其平方项(scale2),本文主要探讨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是模型中最重要的解释变量,以劳均播种面积来作为衡量指标;Xit为控制变量。β0为常数项;γi为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β1、β2分别为农地经营规模及其平方项的系数;下标i和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和第t年。u和ε表示个体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参考现有相关文献的做法,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人均GDP、农业结构、相对价格变动、财政支农力度、收入分配、城镇化水平、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中国大陆28个省级地区1978-2017年共40年的数据,合计样本量为1120。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全国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5.0软件采用全面FGLS方法检验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表1为FGLS方法的估计结果。

表1中的模型(1)为不纳入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的基准回归;在此基础上,模型中纳入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即为表1中的模型(2)。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农地经营规模及其平方项的系数。农地经营规模及其平方项均在1%水平上显著,其中农地经营规模(scale)的回归系数为0.0915,农地经营规模的平方项(scale2)的系数为-0.0210,表明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存在“倒U型”关系,即初始阶段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会提高农业环境效率,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环境效率达到最大值,其对应的农地经营规模是最优的劳均耕地面积,此后农业环境效率将会下降。

(二)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实证分析

由于东、中和西部三大区域的土地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为了确保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又进一步将全国样本分为东、中和西部地区,结果见表2。该部分分析的重点仍然是农地经营规模及其平方项的估计结果。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东部地区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农地经营规模的平方项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结果说明东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呈现出“倒U型”关系,但不是十分显著。中部地区农地经营规模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农地经营规模的平方项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结果说明中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倒U型”关系。西部地区农地经营规模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农地经营规模的平方项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西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也具有明显的“倒U型”关系。

三大区域的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禀赋的差异。

五、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Global-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1978-2017年中国28个省(市、区)的农业环境效率,探讨了中国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全国的实证结果表明,农业环境效率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三大区域的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也呈现“倒U型”关系,但是不是十分明显。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效率与农地经营规模则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倒U型”关系。

参考文献:

[1] Chayanov, A.V. The theory of peasant economy[ M ]. In D. Thorner, B.Kerblay, and R.E.F. Smith, eds. Irwin:Homewood, 1926.

[2] 葛继红,周曙东.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78~2009年的江苏省数据[ J ].中国农村经济,2011(05):72-81.

[3] Feder G. The relation between farm size and farm productivity: the role of family labor, supervision and credit constraints[ J ].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5,18(02):297-313.

[4] Assuncao J J and Braido L H. Testing household-specific explanations for the inverse 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 J ].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89(05):980-990.

[5] Barrett C B, Bellemare M F and Hou J Y. 2010. Reconsidering conventional explanations of the inverse productivity-size relationship[ J ]. World Development, 2010, 38(01):88-97.

[6]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 小农户真的更加具有效力吗?来自湖北省的经验证据[ J ]. 经济学(季刊),2009,9(01):95-124.

[8] Foster A D and Rosenzweig M R.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rural economic diversity, and economic reforms: India, 1970-2000[ J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4,52(03):509-542.

[9] Adamopoulos T and  Restuccia D.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farms and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104(06):1667-1697.

[10] Wang Jianying, Kevin Z. Chen, Sunipa Das Gupta, Zuhui Huang. Is small stiil beautiful?A comparative study of rice farm size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and India[ J ].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5, 7(03):484-509.

[11] Chen Z, Wallcace E. H and Scott R.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farm size: the case of China[ 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11, 29(04):580-592.

[12] Williams T O. Factors influencing manure application by farmers in semi-arid west Africa[ J ].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1999, 55(01):15-22.

[13] 楊美丽,周应恒,王图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影响——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财贸研究,2007(03):38-44.

[14] 宋金田,祁春节.农户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国农村观察,2013(06):52-59.

[15] 徐世艳,李仕宝.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J ]. 农业技术经济,2009(04):42-46.

[16] 唐博文,罗小锋,秦军.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9省(区)2110户农户的调查[ J ]. 中国农村经济,2010(06):49-57.

[17] Reinhard S, Lovell C A K, Thijssen G J.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variation[ J ].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2, 84(04):1054-1065.

[18] Hoang V, Nguyen T 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variations: A nutrient balance approach[ J ].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3, 86:37-46.

[19] Skevas T, Stefanou S E, Lansink A O. Can economic incentives encourage actual reductions in pesticide use and environmental spillovers?[ J ].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2, 43(03):267-276.

[20] Picazo-Tadeo A J, Gomez-Limon J A and Reig-Martinez E. Assessing farming eco-efficiency: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92(04):1154-1164.

[21] 李燕.中国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02):9-99.

(责任编辑:罗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