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中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

2019-01-13 00:30王鹤
中华建设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度变形测量

王鹤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程测量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尤其是变形监测以及预测方面。从技术应用实际来说,具体包括变形观测数据变化以及水平运动观察测量等基本内容,即观察、重复观察以及统计预测分析。随着工程测量要求的提升,带动着智能控制广泛应用,获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智能化工程测量的原理

从工程测量中智能控制的应用实际来说,主要原理如下:1.极坐标法。在测量作业中,常用的观测方法为极坐标法。具体应用中,将使用的仪器,布置在已知坐标点上,进行未知点的参数观测,比如垂直角以及斜距等,未知点坐标,能够通过测量以及已知点数据获得。2.智能化分析流程。基于智能化控制的工程测量,主要涉及到数据处理和输入以及输出。在具体应用中,采取人工输入的方式,通过自动测量界面,利用设计的程序,直接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内。当数据输入到系统后,能够实现数据自动化处理。通过检查数据格式,分析数据是否合法,再对数据处理进行后续操作。基于数据输入,进行智能处理,利用构建的处理模型,开展数据提取,经过计算后获得最终结果。测量获得的数据,是通过数据输出前台数据库以及后台数据库,自动化输入和输出。

二、智能化工程测量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关键技术

1.结构设计

基于全站仪,构建的自动变形监测系统,目的是搜索工具,采用极坐标测量法,进行点的三维坐标测量。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输出变形点变形以及需不需,通常来说,变形监测点的组成,具体分为测站点和参考点以及目标点。系统的构建,是通过在天文台设置仪器,进行变形趋势的观察,利用测量机以及计算机等,采集以及分析基准面、变形点结果,进行三维变形的变化点精准计算,经过安全以及稳定分析,最后获得数据。

2.功能模块设计

从智能监测信息化系统的组成来说,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点位逻辑观测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传输模块、处理模块等。现就其中几个关键模块,进行设计分析:(1)参数设置模块。此功能模块的设计,具体为基本参数的测量和设计、计算机通信数据设计等。为实现智能化测量控制,必须要设置相对完整的存储数据以及通信。(2)全站仪初始化模块。此模块设计具体为通信参数设计、全站仪设备参数的调整。为保证设计效果,设置的计算机参数,必须要保证实际参数采集设备调整到位,确保命令能够有效传输。(3)数据处理模块。设计的此功能模块,依据基准点数据以及观测获得的数据,分析观测数据和矫正数据所存在的矫正关系,最终确定观测点的三维坐标。

3.关键技术

(1)ATR工作原理

在工程测量实践中,智能控制的应用,通过配置CCD阵列,实现图像的有效处理,同时在工程测量作业实践中,发射二极管,实现激光的调整,通过望远镜轴,展现投影,实现反射过程的有效把控。具体实践中,调整反射的TR光束,使用工程测量专用分光镜,进行可见光和测距光束的隔离处理,并且呈现在CCD阵列中心。如果望远镜的光轴和CCD阵列中心调整,能够达到预期设计,则可以基于CCD阵列位置,开展ATR图像中心的精准计算。

(2)ATR测量精度控制

ATR测量精度的组成,具体包括内部精度和外部精度。其中,内部精度的控制,主要是利用CCD阵列的分辨率大小调整实现,或者调整棱镜的位置。为保证测量精度,在作业时,结合运用高性能的仪器设备以及技术,强化对精度的把控。对于外部精度,具体为棱镜定位精度的把控,还需要注重环境的控制。

(3)测站点稳定性的控制

关于测站点的稳定性把控,主要是数据处理环节,通过把控系统测量网站运行的稳定性实现,比如站点稳定性等。关于现场工程测量和稳定基准关系的优化处理,要借助稳定的点,强化稳定性控制。开展检测时,使用的仪器设备,其自动变形监测系统运行的效果等,都会影响工程现场测量结果的精度,因此需要做好把控,确保稳定站点测量数据的质量。

(4)基准点稳定性控制

关于此点的稳定性把控,以工程测量观测为主要环节,采取垂直位移观测,结合水平位移观测,最终达到稳定性控制目的。为了能够掌握基础变形点,保证正确性,要合理选择参考点。基准点的把控,基准点的选择为重点,也是难点。通常情况下,合理选择参考点,必须要保证距离测量仪的参考点数量合理,不可以过多,避免影响工程测量的精度。除此之外,选择的多个变形点,必须要做好间距的把控,以此确保测量精度。

三、工程测量中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现结合某试验项目,分析工程测量中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做如下论述:

1.设计要求

基于飞行试验工程测量相关需求和要求,设计一体化智能测量系统,实现空间三维点、线、面的一体化。构建的智能测量系统,具有仿真计算功能、在线校准功能、在线测量功能等。在设计中,通过对数字化测量设备的分析,包括全站仪和三维扫描仪等,构建智能化测量系统,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实现被测对象的一体化测量,以及自动化计算分析。

2.系统架构

开展测量平台设计时,要保证系统的先进性,除了具备数据处理功能外,还要具备操控功能,并且可优化测量设备布局。在实际应用中,基于离线偏程,来布局设备,规划工程测量任务轨迹线路,保证工程测量精度,同时实现智能化测量。构建的系统,主要分为飞机设备、部件以及测量设备。系统对空间测量设备内外方位元素检核,比如相机性能的监测;对飞机安装件等,进行性能检测;对空间测量设备的检核。构建的智能化高精度定位测量系统,组成如下:(1)精确点测量子系统;(2)影像测量子系统;(3)三维建模子系统;(4)测控中心子系统;(5)测量仿真子系统。

子系统组成和功能如下:(1)精确点测量系统的组成,包括全站仪和光笔等,负责测量被测量对象的特征点,进行坐标体系的定制以及转换。(2)影像测量系统。系统的组成,包括摄像机和镜头等。基于近景摄影测量原理,测量飞机关键点,能够解算出静态测量或者动态测量过程目标点的结果,达到精准测量以及解算的目的。(3)三维建模分系统。此系统的组成,具体包括三维扫描仪和手持扫描仪等,在实际应用中,负责模型的测量以及姿态求取。(4)测控中心。在实际应用中,负责对系统各类设备的后台操作控制,同时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等。测控中心系统除了具备图像处理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处理功能和参数解析功能等。(5)测量仿真分系统。按照工程测量任务的相关要求,结合现场环境知识,构建防渗模型,开展仿真计算。基于仿真结果,进行参与工程测量的设备组合以及布局等规划,为系统优化配置的核心。具体应用中,通过测量前准备工作,模拟工程测量现场,开展测量设备布局和路径模拟等,优化测量方案。

3.测量过程自动化

此测量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利用已知飞机模型,在飞机上,选择两个点位进行测量,便能够实现各点转换,转换到相应的坐标体系,进而通过坐标值转化以及设备自动驱动等方式,实现自动瞄准测量。从实际应用效果来说,不仅实现了在线自动化测量,而且实现了智能控制,提高了工程测量作业的效率,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较高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测量实践中,智能控制的实现,是基于ATR工作原理;ATR测量精度控制;测站点稳定性的控制;基准点稳定性控制。为满足工程测量实际需求和要求,要结合测量技术特点,构建相应的智能控制系统,支持工程测量工作的开展,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

猜你喜欢
精度变形测量
热连轧机组粗轧机精度控制
变形记
谈诗的变形
超高精度计时器——原子钟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分析误差提精度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基于DSPIC33F微处理器的采集精度的提高
“我”的变形计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