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倩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辽宁 盘锦 124000)
特殊教育学校与正常的小学有所不同,教师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引导更为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敏感度,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引导他们能够正常接受教育,掌握应有的生活技能。
(一)教师职业专业度欠缺。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的类型较多,有存在智力障碍的儿童,也有聋哑儿童或者盲童,还有残疾儿童,他们各自之间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意识各不相同,这就为教学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比如残疾儿童虽然身体上有残缺,但是智力不存在问题,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就会远远超过弱智儿童,而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兼顾和统一,但是目前还存在部分特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学生一视同仁,造成学生学习情况相差甚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智障儿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一方面来说,在教师眼里,这些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有很大差距,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特殊儿童学习的信心和渴望,故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存在主观上的问题,往往目标简单轻松,对于提升学生真正的能力还有所不足;另一方面新课程与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早已渗透入常规小学当中,但是在特殊学校中却并没有进行改革,这也是造成特殊教育中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存在偏禺性。由于教师对于学生能力的把握不当,所以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也存在主观意识,只选择自己认为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导致部分智力健全的学生,也只能学习简单的内容,没有做到因人而异,更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一)层次鲜明,因材施教。学生智力差异较大的问题,是教师必须首要解决的难题。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智力与实际能力进行隐形分层,从而保证在教学时做到因材施教,将难度适宜的问题交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从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笔者就会将单独的加减法混合或乘除法混合题目交给智障儿童解答,将加减乘除四项全混合的题目交给聋哑儿童解决,而带括号的四项运算混合题目,就交由智力不存在问题的残疾儿童进行解答,由此就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二)寓教于乐,劳逸结合。特殊学生与正常小学生都是儿童,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有趣味和欢乐的内容,所以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教学的形式设计,积极开展游戏化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劳逸结合。
比如在考查学生乘法表的背诵情况时,直接点名检查会引起学生心理紧张,发挥不出真实的水平,所以笔者就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随着我敲击桌面的声音,传递一块红手绢,我停下来时,红手绢在谁手中,谁就站起来回答我的提问,通过这样的游戏化之后,学生大大降低了心中的紧张感,反而在其中感受到了开心和欢乐。
(三)交流沟通,心理引导。特殊儿童的心理状态是易变的,这取决于他们的情绪控制,以及对环境的熟悉把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室环境的稳定性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保障学生的情绪稳定;另一方面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发现并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而不是心理上的孤立。
比如在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时,笔者提问:一支铅笔长2 分米,对吗?有一名学生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发现其表情开始变化,便立刻改变问法:一支铅笔长20 厘米,这回对吗?学生这时候喜笑颜开,立刻给出了正确的回答。
(四)评价鼓励,教师认同。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他们从小承受外界异样的目光,多数存在心理上的自卑和不满,所以教师要想达到最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产生自信,拥有学习的动力。笔者常用的方法是课堂反馈,当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或者回答问题时,我会格外重视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认同感,逐渐生成成就感,最终获得属于他自己的自信心,让学习状况越来越好。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数学教学确实需要改革,教师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将学习内容分层指导,同时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并且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产生深切的信任,而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认同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更强烈的欲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特殊儿童定会掌握更丰富的数学能力,为他们的将来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