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超永是福建省泉州市公路局桥梁隧道管理中心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借调到泉州市委文明办的半年中,他以最短的时间熟悉新工作职责,报到当天就加班拟定针对80个市直单位和4个建制区的“泉州测评”标准,他说,“岗位是临时的,可我的工作不能‘临时’。”在借调结束时,陈超永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个人”。
2017年5月,距泉州迎接全国城市文明创建考评仅半年,正是千头万绪、最紧张的时刻。陈超永突然接到通知,临时借调至市委文明办,当天立即报到。“临时工”借用报到第一天就加班到夜里10点——拟定针对80个市直单位和4个建制区的“泉州测评”标准,测评明细写满十几页纸,比国家考评标准更为详细。
“第一天报到,领导完全当我们是自己人,一点不客气。”虽然一开始就被文明创建工作给了个“下马威”,但陈超永还是很乐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模拟考评”,按考评标准抽查打分,再将反馈结果汇总给各个单位、建制区,督促整改——“虽然面对的单位多了一些,考评标准细了一点,但工作做起来也不复杂。”
但很快,陈超永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文明城市有效治理的关键前提是厘清各单位职责,然而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和城乡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领域非常宽泛,职责涉及多部门,80多个市直单位文明创建工作有许多职责交叉、重叠,即使是各单位内部职能科室人员,也很难厘清本单位与其它单位的职责,更不要说一名“门外汉”了。于是,每天围绕职责认定问题,他需要接无数个“咨询”来电。
陈超永回忆,当时自行车停靠极不规范,于是他建议市交警支队、工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交通局、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等各相关部门联合评估、规划、治理。一个处理意见需协调多次,仅往返信函文件就达十余次。但是,涉及部门职责依然“捋不清”,询问电话不断“你认定我们的职责是监督还是监管?”一字之差,陈超永“哑”了。
陈超永决心以最短的时间摸清各单位的职责。泉州文明创建大事记、年鉴、全市各系统各科室各单位历年文明创建资料建档及职责分工,80多个市直单位组织机构设置、部门工作职责、内设机构……能收集到手的资料堆积如山,繁杂枯燥。他在工作之余,虚心求教单位领导,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硬“啃”下来。此后,在开整改问题反馈会,遇上多方“扯皮”时,只要陈超永在场,一定凭他“门儿清”的职责界定,妥善解决。
陈超永在工作中专注“找茬”。每月月底,文明办考评组会将考评结果报送陈超永,他不是向上呈报了之,而是开始“挑刺”:扣分多,排名垫底的市直单位,他要刨根究底;扣分少,名列前茅的单位他也不放过,非得再挑一遍“刺”。
有一次,报表中市行政服务中心扣分较少,陈超永警惕起来:“行政服务中心可是城市的‘门面’,对这样的城市文明创建考评重点单位没有理由不更苛刻。”第二天一早,他直接到中心再核实,发现了该月考评漏洞——对重点单位的考评细项偏少。
2017年年末,陈超永腿部意外受伤,但还不忘“挑刺”。他收集了全市所有参评单位、建制区参评汇报材料,再一轮轮挑漏洞、找盲区,补充、整合、汇总上报。从中央公布最新考评标准到最终上报,只有短短一周。一周里,他硬是拖着腿伤加班加点,直到汇报工作圆满完成,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右腿骨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