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分期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

2019-01-13 21:33:13王焕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13期
关键词:急性期中风针灸

王焕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内容提要: 中风属于重大疾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针灸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学者提出分期辩证论治方案,认为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备受临床青睐,在患者中风急性期或是亚急性期,以患者头、体、耳为主要针穿刺点,而稳定期与恢复期则遵照结合阴阳两经的原则对患者行醒脑开窍针刺法、电针、体针进行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结局。为了进一步探讨针灸分期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展开综述,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两大类。近些年,受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升与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的影响,我国中风患者基数大幅度上升,同时患者群体也逐渐呈现为年轻化。有资料统计,受病变位置、范围差异性的影响,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目前基于现代康复技术治疗神经损伤病变局限性较大,而中医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案便是针灸,针灸器具作为传统的医疗器械,其临床应用方法、手法才是关键,很多学者结合中风病因、病机分析,认为分期行针灸疗法可以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1.针灸治疗中风急性期

有学者以6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30例)、实验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参考现代医学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案上,另接受阿司匹林、0.9%氯化钠治疗,同时选择患者患侧的太冲、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外关、合谷以及病灶侧颞三针,辅以四神针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治疗,1次/d,5次/周。两组患者均接受2周的治疗,最后以美国国家卫生院脑中风量表、脑中风生存治疗量表、功能独立量表、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量等为参考,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判,结果显示,实验组相对比对照组而言,具有更为确切的临床效果,由此可见,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上述针灸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1]。除此之外,有研究人员分别以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组)、中风急性期假性球麻痹患者(对照组)为例进行比对分析,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针刺疗法+脑心通胶囊口服,治疗组接受舌下针刺疗法+脑心通胶囊口服,两组针灸均为1次/2d,持续治疗20d,脑心通胶囊持续用药40d,最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在96%左右,对照组尚未达到80%,两组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除此之外,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也均优于对照组,即对应数据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行舌下针刺疗法,临床效果可靠[2]。

中风后急性期患者临床治疗普遍需要遵循疏经通络、醒神调神的原则,因为此阶段患者的神志处于恢复阶段,生命体征相对而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对症治疗方案为基础,对患者行强化的经络刺激疗法,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大脑功能,进而促进患者康复[3]。除此之外,临床医学证实,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后需要尽可能及时接受针刺治疗,这样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由此可以判定,中风急性期患者需要把握最佳治疗时机,避免病情治疗效果不理想。

2.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

有学者纳入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然后以简单随机法划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取穴臂臑、曲池、梁丘、足三里、合谷、肩髃、颞三针,其中足三里、臂臑、曲池、梁丘行电针疗法,剩余穴位行平补平泻针刺疗法,5次/周,持续治疗6周[4]。治疗组穴位与对照组等同,其中足三里、臂臑、曲池、梁丘行温针灸,剩余穴位行平补平泻针刺疗法,5次/周,持续治疗6周。完成治疗后,以《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为参考判定治疗有效率,并参考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对比对照组患者而言,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除此之外,还有临床报告报道,分别以10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一组行脑活素肌注治疗+胞二磷胆碱静注治疗,一组在该疗法的基础上,选择患者患侧的手三里、地仓、水沟、极泉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单纯的西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在80%左右,而西药+针刺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在96%左右,由此可见,在中风恢复期,针灸疗法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分析原因,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病症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因此临床治疗需要遵循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原则,所以对患者行针刺选穴时,应综合考量,例如,头部为人体的精明之府,同时也是诸阳之会,在对中风恢复期患者行针灸治疗期间,不需要重视对头针的选择,只有保证头针配合得体,才能进一步优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3.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前人分别以17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法为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法为康复训练+针灸疗法,而针灸取穴包括水沟、风池、百会、廉泉、哑门等,并结合患者具体状况对疗法进行适当调整,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40d,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仅为83%,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由此可见,康复训练疗法、针灸疗法在中风后遗症临床治疗中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相对比而言,联合使用二者,所收获的治疗效果更为确切[5]。不仅如此,还有学者以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温针灸+电针治疗方案,期间选择的温针灸穴位包括百会、合谷、足三里、气海等,而电针治疗穴位分别为血海、合谷、肩井以及三阴交,对照组患者单纯的接受温针灸治疗,穴位等同,经过为期30d的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温针灸治疗组,由此可见,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行电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6]。分析原因,中风后遗症患者普遍存在气血亏虚、病久体虚等症状,因此在穴位学则方面,需要遵照调和气血的原则,而多气多血之经以阳明经为主,因此临床治疗应必选阳明经,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无论选择何种针灸疗法,在选穴方面,阳明经均为必选,由此可见,“治痿独取阳明”是中风后遗症临床治疗的指导理念,只有遵照该理念的指导,才能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加快患者的康复。

4.小结

综上,在中风临床治疗中,针灸疗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祖国医学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同时为患者的预后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急性期中风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西南军医(2015年5期)2015-01-23 01:24:48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52例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4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