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创建老年教育的学习共同体

2019-01-13 14:33董嘉堃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共同体建构

□ 董嘉堃

【内容提要】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老年教育应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视野下创建学习共同体。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论及在老年大学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和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创建的方法、途径。并以实践中的案例说明老年大学学员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一些做法。

老年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虽然缺乏统一的教学方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及固定的教师队伍等传统院校应有的要求,但在突出学员的主体性方面,在突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自治方面却有着一致的发展趋向。这一方面或许是因老年大学资源投入的短板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老年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律性。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人的认识过程和学习的主动建构原则,这些观点对加强发展老年教育中的主动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有借鉴意义。本文仅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探讨创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与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是20 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哲学视野,史上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与实践可追溯到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近现代的维科、黑格尔、康德、马克思。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奠基代表人物是瑞士哲学家皮亚杰、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布鲁纳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人的知识和社会现实由建构产生,突出建构的社会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关注“情景”“文化”“活动”“对话”对学习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有:知识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获得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学习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认知过程,是知识的社会协商。学习的组织形式都是借助于“学习者共同体”。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各种层次的教育都有启迪作用,它有一整套的认知理论、教育发展途径、教学模式等等,以下仅对创建老年教育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谈点粗浅认识与实践体会。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共同体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和认识,总是与他所处的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和认识分不开的。社会建构主义重视学习的社会性,认为知识存在于社会情境中,要通过学习共同体来合作学习、共同发展建构知识。老年教育的学习共同体应是:由持有相似价值观(如尊重、信任、诚实、好学、宽容、同情)和将“进老年大学学习”作为新的生活方式的信念的学员组成,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应互相关心帮助、彼此依赖、相互沟通,每个人都对他人的学习成长负有责任。就像马克思说过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共同掌握技能与知识,实现“学、乐、为”的学习目标。这种共同体应定位于自愿自发、以专业学习发展为取向、共创共享的学习群体。

老年大学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是老年大学的校情所决定。老年大学校内的组织机构没有传统教育机关的完整严密,尤其是基层学校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的,难以形成校、系、年级、班级的垂直层级管理,大多由班主任来代表学校管理学员。若是运用学习共同体来进行传达沟通,则在落实学校的各种指令、精神方面会便捷得多。二是教师队伍的特殊性所决定。老年大学的教师队伍不稳定,课时少、课酬低、在校时间短。这种教学方式更需要加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更需要创建一个由学员为主体组成的协商共同体,更需要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背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教授知识的理解,共享同伴的理解,互相取长补短,生成新知识或达成共识性的知识。学员间的分享、交流、讨论和合作有助于知识的有效建构。三是学员成分的特殊性所决定。老年学员的技能水平、文化层次不一,因而互帮互助互学显得更有意义。社会建构主义学者库恩曾说:“知识是一个群体的共同属性。”格根也说过:“有关世界的话语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或地图,而是通过集体互动而产生的人工制品……理解过程不是由自然的力量自动驱动的,而是出于一定关系中的人积极合作的结果。”四是老年大学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学习形式所需要。三个课堂的齐头并进打破了“课内”“课外”“学”“用”的藩篱,实现学用结合,而第二、第三课堂的活动往往需要以班级或小团队的组织形式来进行。这有利于学习共同体在实践现场一起进行体验式学习、探究性实践、反思与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将个体主动认知与建构过程纳入社会情景,强调知识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建构而成,学习是一种情景认知,应置之于发生与应用的真实情景。该理论契合老年教育三个课堂教学的相互延伸、补充和提高。

老年教育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方法途径

创设平等、尊重、互信和开放合作、民主管理的校园文化,这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老年学员最需要得到尊重,他们退休前职务有高低,文化程度有高低,行业也有区别,但一进校门就应无差别化、一视同仁。首先学校要鼓励所有的学员根据自身学习的专业和发展的不同需求参加不同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使得人人有集体,个个在集体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其次学校要有定期的活动,提供平台让学习共同体有专业性的互动。如:每学期开展期末教学成果展、书画展、歌咏会、朗诵会、笔会、培训班、假期共修班等正式的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既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学习共同体的途径之一。

创建学习共同体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与帮助,因而授课教师要有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要从信息提供者的“教师”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自身也应加入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重要的是创设有利于共同体学习的环境,全程关注、了解学员建构知识的过程,并适时提供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教师应研究、掌握、应用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如:情景式教学(指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感受体验,从而自主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抛锚式教学模式(“锚”指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学与教活动围绕着确定的问题来设计)、交互式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的社交性交互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决定给予学生何种帮助)、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而后逐渐引入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最后撤去支架)等。

学习共同体建议大则以班级为主,小则以小组为主,同质化程度越高越好。例如厦门思明区老年大学前埔南分校的声乐一班,居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学员自愿建立学习共同体,在一起切磋排练节目、一起上台演出、同伴互助而行,共同学习提高;她们还经常组织日常交往、小团队讨论等非正式的交流分享活动。一个百来人的班级分成了七八个邻居街坊互助学习小组,学习地点有时就在学员家里,学习气氛和谐融洽。学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水平,也满足了抱团养老、文化养老的情感需求。

依托“互联网+”,创建学习共同体。目前在厦门思明区老年大学前埔南分校的24 个班级都有各自的微信群和QQ 群,还根据自己的爱好、层次、居住地自发地分建许多小群,这些群就成了线上的学习共同体,英语班、声乐班、中医班、行书班、地方史班,有指定的班干部负责在每节课的课堂上全程录影,拷贝教师的PPT,课后转发到班级的QQ 群里,帮助没做好笔记的、没听明白的以及请假缺席的同学学习。书法班的师生共同在微信群里鉴赏优秀作品、点评学员发在微信上的作业已成常态,至于在群里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互相沟通、纠错订正、探讨学习问题在每个班级都是常见的事,共享共建、共商共赢的合作学习在新媒体平台显得是那样便捷自如。同理,在远程教育中的虚拟学习群里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也有这样的功效。

统筹三个课堂的教学活动,真正使“听课”“活动”“实做”成为并驾齐驱的“三套马车”。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的二、三课堂活动,并培训班干、专业辅导员队伍,以期在共同体中起到中坚与凝聚作用。学校要整合资源,制定计划、提供场地、学时、实践基地,保证第二、三课堂对师生起到学习和发展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形成有赖于物理状态世界(知识的所指)、主观知识与经验的世界、客观知识的世界这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与对话。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关于“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一段有这样的表述:“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和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模式,引导开展读书、讲座、参观、展演、游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鼓励老年人自主学习,支持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团队。”这段话对老年大学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课堂学习与文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鼓励支持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也说明了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创建老年教育学习共同体也是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一项具体措施。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共同体建构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