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宇 胡笑甜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几乎全被的医学院校都是以科研为主,此类院校将教学和科研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打造成浓厚的科研气息和研究氛围,从而将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国内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和国外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完全不同,国内的大学生接触科研的机会较少,并且接触科研的时间更短,所以,对我国内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及早的接触科研,持续科研,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大学生社团的创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所以,可以组建兴趣社团,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课外学术等,逐渐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调动起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力,实现素质教育。本篇文章,笔者就阐述社团的开展、运作、以及维持社团发展的需求,同时,将社团开展的成果进行表明,说明科研社团的有效性。
成立科研兴趣社团的步骤:将学生会作为报名途径,对所有报名的同学先进行笔试,然后进行面试,优中择优,挑选入团,入选的社员自我介绍,不记名投票选出社团的领导成员,每个同学也介绍自己的兴趣,根据兴趣进行分组,大约每个组由5-8人组成,每个小组配备两个指导教师进行兴趣指导,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培训,帮助学生进行申报,申报后,学生挑选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然后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和论文阐述,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向指导教师请教,帮助其完成科研项目[1]。
科研兴趣社团的运作流程:社团的发展方向要明确,管理模式要具有科学性,校团委和医学院共同组织科研兴趣社团,完完全全的掌握社团的运作,以及各种活动的实施,并提供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社团采用的管理模式是自我管理,先建立一个可以显示的社团发展目标,社团严格遵守社团的管理制度,将社团的应有的作用进行发挥,社团成员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可以组成新一轮的小组,共同研究,探讨,使整个社团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拥有完整的科研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丰厚的师资力量。想要达到以上的目标,需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向社团成员开放科研场地,提供大量的科研设备,以及科研的原材料,使学生们拥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其理论知识,从实践中证明理论的可行性,使学生的创造性逐渐增强,学校在拨经费方面不要过于吝啬,使科研兴趣社团的各种社团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科研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委派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们进行科研,指导教师要有良好的责任性,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带领学生们走向科研最前沿,是学生们科研能力提高的关键[2]。
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创建科研兴趣社团,并且得到了显著的成果,不但将学生们的视野进行开阔,使学生们的思维逐渐流行化、开放化、新奇化,并且严格要求社团的学生成员,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创造力,社团成员不断创立自己的科研项目,不怕失败,不断创新,成果明显。
指导教师全程对学生们的进行关注并及时指导:国内的传统的社团,是单纯由学生自己组建,并没有指导教师的参与,而科研兴趣社团则不同,社团中的所有活动均有指导教师参与的场景,不再是指导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的模式,而是指导教师上完课后,会留下来给学生们答疑解惑,充分消化上一节课中所讲的知识点,帮助学生们进行掌握,同时,指导教师不是一般的任课教师,而是理论知识十分丰厚,科研能力特别强,指导方式十分科学的教师,每当学生们进入可言的死胡同后,指导教师可以及时出现,稍加点拨,帮助学生们走出误区,不仅节省学生们思考的时间,还有可能实现一举多得[3]。
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进入社团的学生并不是同一个专业,同一种兴趣,同一个年级的,而是由多个专业、多种兴趣、多个年纪的学生组成,根据学生们兴趣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组,将每个学生社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最大化的体现,打破常规,实现新型教育,学生们可以摆脱枯燥的书本,学生们在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后,还可以多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学生们能够多方面发展,了解最新的科研方向,提高学生们的科研兴趣,使学生摆脱抗拒心理,将书本与实践进行互相结合,培养学生们的科研精神,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互不相知学生们共同探讨问题,还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学生们离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我国的医学院校的学生与国外的医学院校学生相比,接触科研的机会以及时间较少,实践能力不强,而在医学院校中建立科研社团,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团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将书本知识、实践活动、个人思维进行互相结合,加深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掌握度,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们对于科研的兴趣,同时,建立小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沟通能力,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