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思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残疾人总数达到8502万人,其中重度残疾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1一直以来,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确保残疾群体能够过上幸福与舒适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重要工作。根据201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7年底,我国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8334个,城乡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5.5万人,城乡残疾居民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614.7万与其他多方面进步。2尽管残疾人已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享受到更多的福利政策。但是当前来看,我国仍有许多残疾人生活水平仍处于贫困线以下,其多元化的生活需求还未得到满足,残疾人慈善事业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近些年,随着残疾人慈善事业发展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慈善类型逐渐多元化,残疾人慈善事业已成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生活现状的有效手段。
深层次探究当前残疾人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并据此找到脱离困境的有效出路意义深远。一方面,能够推动残疾人慈善事业理论与残疾人保障理论研究朝着多维度、深层次角度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在推进残疾人慈善事业朝着可持续、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力求满足全体残疾人生活的真实需求,促进其能够享受到更加舒适的幸福生活,共享全社会发展成果,并减轻全社会的残疾人保障压力。
残疾人慈善事业是面向全体残疾人的一项公益事业,为更多残疾人提供帮助,减缓了更多残疾家庭的多方面负担,自创立伊始广受好评。因此,社会上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种类型的慈善机构,其慈善类型、筹资方式、受众群体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残疾人慈善事业发展不再单一,而是朝着不同的轨道发展,若任其自由发展,长期下去必然会出现多种问题,甚至当前已经有问题开始显现。为此,2016年9月慈善法开始施行,对慈善捐赠、慈善服务及服务行为均作了立法规定,尽管如此,从规定的内容来看,该项法律还不够完善,许多实施细则仍未详细列出,很容易导致不公平现象发生。此外,在志愿者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缺失,一直以来都是鼓励并引导志愿者为残疾群体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却并未提供任何有关志愿者权益的保护措施,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慈善服务供给者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服务质量,甚至还可能导致服务人员减少。3
当前残疾人慈善事业为残疾人提供的主要是慈善捐赠与慈善服务两类,慈善捐赠主要包括经济和实物的帮助,慈善服务主要指由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的各种服务。因残疾人自身的特点,其存在着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在身体方面需要日常康复训练,在心理上需要心理疏通,还需要就业培训与教育培训等。当前残疾人慈善服务在两方面需要优化,一方面是服务项目的优化,目前来看所供应的慈善服务种类基本上能够与残疾人多元的服务需求相适应,但在供应渠道以及获取方式方面仍存在问题,即服务资源的可及性较弱,导致部分残疾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无法享受到理应享受的慈善服务。另一方面是服务专业程度的提升,有些服务项目对专业程度要求较高,而当前许多提供慈善服务的志愿者专业化程度不足,因此残疾人享受到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会直接受到影响,造成整体服务效率低下。
残疾人慈善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将资源进行最合理分配至关重要,但目前来看,资源分配还存在很大不足,由于管理制度不够透明,容易出现浪费现象,甚至造成资源流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财物分配有待更透明,残疾人慈善组织只有建立清晰透明的财物获取与详细的财物支出制度体系,将所拥有财物进行必要的扣除后,全部用于进行残疾人慈善捐赠或服务,才能够在获得大众认可与信任的同时,确保残疾人慈善事业的顺利运行;另一方面是目标群体分配有待更透明,慈善事业若缺少严格且正规的管理制度体系,容易出现不公平分配的情况,进而造成资源分配不均,部分残疾人享受多于自身应得的服务,占用部分资源,导致真正需要一些服务的残疾人却享受不到服务,这违背了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的初衷,残疾人慈善事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残疾人慈善事业能够长期良性运转,建立与其相关完备的立法保障尤为关键,一套详尽的法律法规可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尽管当前慈善法已经开始施行,但仍存在较大的可完善空间。因此,应当进行更深层次、更加详尽的立法规定,以避免在某些情境下出现处理不公平、不适当的情况。此外,尽管慈善机构对残疾人进行的捐赠或服务属于慈善行为,但从长远来看,对进行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奖励或给予适当的福利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颁发奖励证书给予志愿者精神上的嘉奖,也可以通过适当减免其应缴税款的方式,但该种方式一定要进行详尽的说明,避免故意避税现象出现,从而最终达到使志愿者的付出得到回报,并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其提供服务的积极性的目标,使慈善服务的提供者与享受者步入良性循环的体系之中。
运用传统的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慈善服务总会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并轻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因资源的可及性差,造成资源分配不均,这对于残疾人来说十分不公平,并引起部分残疾人的不满,一部分残疾人因地理优势能够享受到更多种类的慈善服务,而居于偏远地区的残疾人便无法享受到更多服务,或因获取残疾人的需求不及时,未能够在合适的时间为残疾人提供捐赠或服务,进而降低慈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新时期可将慈善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相配套的设备更好的为残疾人提供慈善服务,如康复训练、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等需求,残疾人不需要到指定地点参加相关讲座,只需通过线上观看相关视频便可以得到正规的指导与教学,并且残疾人也可通过线上随时与慈善组织进行沟通,随时传递自己的需求,并得到满足。此外,通过网络慈善这一途径,慈善机构可以筹集到更多的善款,在扩大筹集资金渠道的同时,增大可帮助残疾人的覆盖面,具备更多的资金支持,可以帮助到更多残疾人安稳生活。
一整套严格、正规、高效的监督与管理制度是一个体系良性运转的基础,残疾人慈善事业的顺利发展必然需要有效的监管体系来支撑。目前来看,加强残疾人慈善事业的监督与管理应聚焦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强化慈善事业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以避免一些不当行为出现和滥用盗用现象发生,具体的实施可借鉴英美严格的监管制度与信息公开透明的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架构和内容,对所进行的慈善捐赠或服务进行定期的追踪管理,并成立反馈机制,不仅拥有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而且还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强化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通过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出一些管理岗位的专业要求,能够按岗位职责决定所用人员,力求确保慈善行为能够最为有效,避免造成浪费时间、精力与资源,也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按残疾人实际的服务需求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以保证残疾人获得更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慈善服务。4
为了保障残疾群体能够享受到幸福生活,当下保证残疾人慈善事业可持续地发展尤为重要,甚至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工作任务。具体的工作应围绕当前残疾人慈善事业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展开,并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其生活幸福感为主要目标,在完善残疾人慈善事业发展体系的同时,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探索出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特点的新型发展模式,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与美好生活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