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艳飞
(河南能源鹤煤公司八矿,河南 鹤壁 458000)
每年各个煤矿企业都会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排查隐患、整改隐患,通过隐患治理达到安全生产。但不可否认的是,日常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隐患,而有些隐患还是可以避免的。要想实现杜绝隐患,首先必须要弄明白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相应的一系列措施。经过多年基层安全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煤矿隐患发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和原因。
隐患就是在某个条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稳定并且影响到个人或者他人的不安全因素,它是一种潜藏着的因素,"隐"字体现了潜藏、隐蔽,而"患"字则体现了祸患,不好的状况。如果不发现、不排查、不消除,会严重影响安全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这些不安全因素有的是疵点、缺点,只要检查发现后进行消缺处理,便解决问题,不会生成激发潜能(例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热能等)的条件;有的则具有生成激发潜能的条件,便形成事故隐患,不进行整改或不采取有效安全措施,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轻者受伤,重者死亡或造成经济损失。
人机系统中,把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进行定义: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理解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如设备安全不规范,设备维护不达标,工具有缺陷等。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井不良或危险的自然地质条件;如常见的顶板、水、火、瓦斯、煤尘等常见自然灾害。二是不良或危险的工作环境,我国95%以上的煤矿都是井下作业,煤矿井下工作场所狭小,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在以往的煤矿管理中,值班室多是干部待的地方,而工人只能在换班室等消息、等信息和等安排。某矿自2016年3月开始推进值班室、换班室合并工作,为每一个队组都建立全媒体换班室。配备两台电脑,显示器,将过去枯燥乏味的换班室打造成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现场实时视频监控系统、云调度系统、OA办公系统、安全视频教育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智能换班室。如同IT行业流行的开放式办公室一样,所有矿工都能在换班室看到和矿领导一样的信息资源,工人也能随时掌握工作面情况,打破了干部和员工之间,部门和区队之间的物理阻隔,让全矿成员能够更顺畅地互相沟通,达成共享。
人们常说煤炭开采是高危行业,在煤炭生产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水、火、瓦斯、顶板、地质构造等等。这些不确定性给煤矿企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的今天,矿难事故还时有发生。某矿在现场管理中,将隐患大体分为“看得见”和“看不见”两大类,所谓看得见的隐患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当下,是通过现场走一路、看一路能够发现的问题,如顶板裂隙、淋水、架间距超标,煤壁片帮等,这都是看得见的隐患。而看不见的隐患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上、下、左、右以及一前一后。比如上覆煤柱压力,前方煤壁里面的构造,采空区里的气体等等,这些在井下现场看不到的问题,将其划为看不见的隐患。针对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隐患。某矿首创了“互联网+安全隐患排查分析治理制度”:队组负责对看得见的隐患进行排查;技术部门负责排查分析看不见的隐患,然后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手段传递到班组,为操作层矿工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在隐患排查分析的过程中,该矿认为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及时准确排查出看不见的隐患,并分析出后果。技术、通风、机电、地质、安监、运输等科室部门每天针对当日进度,把图纸资料上的隐患进行排查分析,然后用预报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递到班组,区队再加上自己排查出的看得见的隐患后,由班组长和员工在班前会上自己讲解、分析。每天讲,班班讲,通过这种简单的重复,来控制工作面看不见的隐患。
在员工培育方面,某矿提出“智慧矿工培育”的口号,全矿干部员工通过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敢于提问、常于练习的手段,启智拓路,培训引领,为矿工赋能。某矿通过开展全员精准培训、全过程的互动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现场培训手段,一次次的沟通交流,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一次次的言传身教,从图表说明到现场照片,从平面图到剖面图,从柱状图到局部放大图,从预想图到实物实景演示,图文并茂,详尽通俗,重塑矿工的认知结构,提升矿工的专业技能。让一线员工能够看得懂以前只有工程技术人员才能看得懂的图纸,学会了识别隐患,分析隐患,治理隐患,成为了互联网+安全隐患排查分析治理的构建者和参与者。
隐患的产生多数是由个人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况且隐患的产生是在现场,隐患的排查、整改也必须落实在现场。因此,必须工作质量达标、工程质量达标,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必须要求区队制定工序施工标准,实现工序达标,做到凡事有标准、有流程,避免忙中出乱、忙中出错、忙中出事。
对于煤矿隐患排查与整改来说,只要认识到位了、重视了,通过健全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机制,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矿工的人身安全才能得以保障,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