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木洞移民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9-01-13 03:16:07全泉
魅力中国 2019年28期
关键词:山歌移民民族

全泉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木洞镇地处长江之滨,上至明月峡口下至中江寺尾,是长江上游历史悠久的水码头。明代起木洞就是川东四大名镇之一,清代及民国时期不仅设有云、贵、川、湘、鄂五省会所,美、英、日商会也在此设有商务代办机构,素有“水国舟中市”之美誉。木洞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还有龙舟竞渡、船工号子、民间吹打、莲萧歌舞等民族文化。因三峡工程的建设,木洞是后靠迁建重要乡镇之一,总共移民人数达4822人,其中外迁1313人,后靠安置3509人[1]。作为三峡库区的一个中等小镇,移民安置数量如此之大,是否安得稳、住的好,移民社区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又该如何保护与重建,是库区移民文化研究的重点。

一、木洞镇移民安置实施情况

三峡蓄水后,木洞镇沿江地带全部被淹没,涉及12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包括桃花岛村、中坝村、庙垭村、保安村、土地垴村等,以及木洞街道一、二社区。木洞先后建设了后湾移民新区、移民小区、新星花园小区、保安村移民小区、后河农民新村、土地垴农民新村等移民集中安置社区。建设了相关移民服务设施:移民活动中心、移民活动广场。移民离集中居住在移民小区,其数辈人养成的文化、生活习惯突然更改,如何解决民族文化适应性和生态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木洞镇传统的民族文化概况

作为“山歌之乡”的木洞,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唱山歌。木洞山歌起源于古代巴人击物吆吼围猎活动的“巴渝舞”,发展于“竹枝歌”,繁荣于清、民,木洞山歌是巴民族音乐歌舞文化的遗响,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镇14个村3个社区,有9个村3个社区濒临江河,传统文化活动多与水有关。木洞民众多从荆楚迁徙而来,楚地纪念屈原的龙舟赛也就成为此地经久不衰的习俗,并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直至现在,上至鱼嘴,下至清溪沿江几十公里的民众都会组织队伍到木洞江边比赛。自古以来,木洞人都以人力为动力驾驶木船进行摆渡、长途运输,产生了“船工号子”。木洞人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要请乐班吹打乐器,主要演奏民间吹打、祭祀音乐,木洞民间吹打是“巴渝吹打”重要组成部分。木洞地区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如种类繁多的龙舞,表演性极强的莲萧歌舞等。

三、木洞移民传统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现状

(一)移民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田野调查

通过对木洞镇进行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整理并分析木洞移民传统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为寻求相关的解决途径提供现实依据。本次问卷按木洞移民的2%人口抽样调查,分别对木洞一、二、三社区、桃花岛村、中坝村、庙垭村、土地垴村等主要移民社区进行问卷发放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8份。

移民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态度至关重要,直接反应了民族文化对人们的社区生活行为的逻辑影响。在问卷设计中,移民对民族文化态度问题共有7项。调查显示:会唱及会唱一些木洞山歌的占到了81.6%,可见作为山歌之乡的木洞,其山歌早已是生活、娱乐的一部分,非常普遍;平时主要关注的民族文化及娱乐活动形式依次是传统音乐、传统节日、民间故事、婚嫁、祭祀、广场舞、电影电视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的民族文化及娱乐活动;有意愿参加或者参加过上述文化活动的达到了90.8%,但是非常积极参加的人却只占25.5%,可见民众大都有参与愿望,但是对现在文化生态环境适应性不是很好或相关的文化组织成效不够。

调查显示,在“您觉得三峡移民对木洞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有何影响?”选项中,人们认为影响很大,带来了很多机遇,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占46.9%;认为影响很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形势不容乐观的占32.7%;有一定影响的占8.2%,影响不大,不需担心仅占12.2%。由此可见,木洞的三峡移民的民族文化的原生环境变化是非常大的,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通过调查分析,大多数农村移民是后靠安置,自建移民搬迁房,有了新的生活生产环境,以及新的邻里关系。乡镇移民多数是集中社区化安置,生活习惯、民俗活动变化更大。在“您及家人现在过民族传统节日在移民前后有没有变化?”问题上,认为完全没有变化的仅占18%,有变化的占82%,其中变化很大的占57%。对于农村及乡镇人员来说,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如何重建和恢复移民们原生的传统节日生态环境,是关系到移民安居乐业,精神富足的重要因素。

(二)木洞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现状

2016年木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8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167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650万元。经济收入的提高给人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文化生活。按照国务院三峡办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木洞镇现共投入资金7800万元,启动了11个三峡后续项目[2]。整个重庆库区完成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1个,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完善项目17个。木洞镇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区,三峡后续工作建设是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力保障。

木洞民族文化主要监管和保护部门是木洞综合文化站,在移民区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协助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开发建设了重庆市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平台开设了文艺培训、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栏目。各个区镇提供传统文化节目、培训上挂上网,需要的社区或个人可以直接在网上下单,政府提供演出经费补贴,还会根据每个区镇的下单量进行目标考核。民族文化推广、传播变得方便、快捷、有效,各地民族文化也能够多样化交流、学习。

木洞镇在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上做得比较全面,值得推广。幼儿阶段,成立“山歌少儿艺术团”,免费教孩子们唱山歌;中小学阶段,编写山歌教材,将其纳入全区60余所中小学,进行课堂教学,在全区已培育学校传承人10000余人[3];大学阶段,“非遗文化进校园”定为一种长期性制度,非遗传承人必须到学校进行推广、传播,木洞山歌对接的是重庆文理学院;中老年,每周定期在文化站培训、演出。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成立山歌艺术团,参与各种表演与竞赛,并将国家政策、时代文化融入山歌进行创新。如创建国家卫生镇的山歌表演《不要金山要青山》、《木洞面貌展新颜》。建设木洞河街剧场,以展示“木洞山歌”为主体,每周举行定期演出,打造集文化、旅游、传统教育为一体的非遗传承、培训基地。

四、木洞移民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数字化保护对策

木洞镇以建设三峡库区移民美丽乡村为重要目标,促进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移民生活质量。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建设好移民社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让移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在新的居住区域生根、健康发展,移民有了富足的精神文化,才能从内心里找到“家”的归属,“移”得安稳、“住”得幸福。民族文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与人、环境有一种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有着类似的环境适应性和衍生性。可借鉴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衍变,可促进人们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规范生产及社会活动方式,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增进移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造完整的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

采用生态保护的方式、策略,改革不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一套先进的、跟得上数字化时代的可持续运行机制。木洞的物联网服务平台,缺点是该平台不可能随时随地观赏、查阅,对演出场地有一定要求,还会耗费一定的社会资源。可以建设远程数字化展览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通过视频、音频录制,数字化处理后上传数据库,通过网络平台数字化展示,所有民众都能自由免费点播、查阅。

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达到58%,中国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比90%以上,4G、5G通讯技术普及带来高速的移动网络,移动终端数字化传播是今后民族文化传播的趋势,因此需要开发民族文化管理、传播的手机APP软件。如今手机APP软件因手机强大的硬件支持,其功能可以设计得非常丰富、智能。不仅能够正常的查询与欣赏,还可以让著名传承人与文化爱好者进行远程沟通交流、帮助指导;可以随时发布创作的新作品,找到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可以借助多平台自媒体进行全面分享,传播面会成指数级增长;对文学类、书画类、工艺品类及其它物质文化,利用APP进行全国性的交易、拍卖,也能促进民族文化地域的经济发展。

构建系统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然要求,聚落、社区具有有效的信息传递、文化传承的功能,建设区域性小型民族文化博物馆,有利于物质文化的保护。博物馆的建设与展示方式也要跟得上数字化时代,对于已经消失的物质文化,或珍贵的、小型博物馆不能提供陈列条件、安保条件的物质文化遗产,可借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扫描建模,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复制品展示;或者将3D模型通过全息显示技术进行360度数字化全息展示。这样可以让人们在自己的小镇、聚落区就能看到国家级珍贵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型物质文化,比如文化古镇,还可以利用VR技术展示,增强现实、三维虚拟漫游,让每个民众都能沉浸其中;对于即将消亡得舞蹈、表演、体育、民俗类非遗文化,需要及时对传承人进行三维动作捕捉,然后3D建模、仿真真人,制作出永不消失的非遗文化。

五、结语

在木洞移民社区复杂的人文生活环境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种保护方式,利用数字技术形成一个有众多参与者的共享信息环境,营造出适应民族文化重生的新的生态环境。对木洞民族文化进行沉浸式、仿真式、立体式的虚拟的数字化传播,利用多元化的保护形式激发大众文化兴趣,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利用数字化技术能让民族文化实现多途径、全方位传播,让民族文化传播跟得上科技的变化,既能保护文化的原生性、挖掘文化深层内涵,又能吸收和消化现代文化中的进步因素和优秀元素,促使民族文化良性发展和衍变,让民族文化“活”在当下。

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重建与数字化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3CMZ040)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山歌移民民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我们的民族
山歌
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 13:59:22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三百山山歌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2
苗山歌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签证移民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