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作为社会治理重要环节的时代内涵

2019-01-13 03:16:07苏笑宁葛骁欧
魅力中国 2019年28期
关键词:主体

苏笑宁 葛骁欧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我国目前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社会治理模式若固于传统,则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将社会治理的部分职责由政府转接给相应的、合理的、正规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治理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提出:“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1,意在主张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多元主体相互协调、合作,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高等院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在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而高校治理在社会治理中占据重要份额并有其独特的时代内涵。其重要意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有所体现。

一、参与群体决定治理质量

社会治理的核心要义就是治理主体多元化,除了政府管理之外还要整合社会资源,让社会组织全面参与进来,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2。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也提出:“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社会力量的贡献群体直接对治理效果产生影响。

我国的社会治理体制不仅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还需要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因此,社会治理的对象涉及面颇为广泛,治理质量在趋于多元化的同时,便需部分主体参与者把握其发展方向。而高校治理的主要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为朝气蓬勃之青年和治学严谨之师者。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高校师生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身份特殊。不仅具有较强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政治素质也普遍较高。高校师生在社会中地位突出,能够影响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态度,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角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他们主体参与的高校治理在社会治理中也势必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有效的高校治理,通过维护师生利益的家国情怀,确保高校阵地的坚固可靠,既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有效的高校治理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治国理政的重要体现3。

二、治理方式正向影响稳定效果

社会治理包含教育的、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管理的等多种手段。它提倡治理主体运用民主协商、教育的方式进行治理4。我国的社会治理面对着年岁不齐、各行各业的人民,在保证依法治理地基础上,人性化的治理方式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从而最基本地达到了初步目的。高校治理亦如出一辙,管制难出高创学子、过苛势将束缚名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治理”、“整体治理”、“公共治理”、“多中心治理”等理念开始得到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同,目的在于构建高校“大思政”的整体性管理模式,增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能力。我国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治理是在“治”的基础上公正进行规范、在“理”的范畴内广泛听取意见,方能使象牙塔屹立稳固。

在各路自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下,信息爆炸难以避免,网络舆情更是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多是由其所处环境的不当治理方式,引起相应对象的不满情绪喷薄而出。而由于青年大学生尚未完全步入社会,世界观、人生观等尚处在发展塑型期,容易对于变化的、发展的事物更加敏感,对于外界对自己的态度更是格外重视。这时高校的治理方式常常起到决定性作用:合理的治理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年兴则国兴”;不当的方式不仅引起大学生的不满,甚至可能在舆情的传播下波及社会稳定。

三、互生互促共赴时代新路

高校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有效的高校治理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工作本领和工作能力,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社会需要每一代的青年人为主力去创造、去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处的时代切实地需要来自青年、来自人才的自信和热爱。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摇篮,承担着国民的期望、也承载着时代的重任。高校稳定有序地发展不仅利于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长久发展,对于社会中的普通民众也是一种激励、一针凝心聚力的“强心剂”。

高校的进步、青年的成长同样汲取着社会赋予的雨露。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要求高校共青团在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积极探索活动方式、多维度了解社会现状、通过多种路径来组织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更全面快速的发展。而这些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其实也是高校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发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的时代强音6。人才需要高等教育的培养,高等教育需要高校治理来保护和完善。高校治理走出校门,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其表现在参与群体共同决定治理质量、治理方式直接影响治理效果,两者治理互相促进、互融互通的相互作用也是我国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道路上,以高校为引领的社会治理必将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出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主体
一起多个违法主体和多种违法行为案件引发的思考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如何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6
何谓“主体间性”
领导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 12:50:53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中医文献是中医宝库的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金色年华(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