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世华
(山西省洪洞县明姜中心校南社学校,山西 洪洞 041600)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思想教育中,教师一直通过阅读教材来转化和渗透德育教育,却忽略了习作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效果及任务,这种忽视使语文德育教育工作产生了缺口,造成了语文德育工作的不完整,未实现语文教育功能的充分利用。因此,教师要全方位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将习作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充分融合,实现一体化教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习作积累的过程中也包含着思想认知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事物准确、清晰的认知和判断,逐渐转换成学生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这对于增强小学生品德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阅读量、阅读种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感受文字带来的情感熏陶,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所以,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建立课上积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养成,在读物的选择上多以优秀文学著作为主,不论选择什么类别的文学内容,都将从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知识与热情,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憧憬,唤醒学生内心的自我,提升灵魂层次,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品德的提高。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电子设备上,刷新着没有营养的资讯,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多少也会受到影响,而我们不应该以这种教育方式去传承,在以学校为第一教学的基础上应该支持学生们走出课堂,融入生活。从生活中的点滴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教师应支持学生回归自然、走进田间,感受自然的魅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植物、乡土民情、山河湖泊,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国家的热爱,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此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融入社会,积极参加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用心感受人生百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歌颂人性的真善美,批判社会的不公,使其逐渐树立良性价值观,健全美好的品格。
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作前准备工作,通过作前准备的积累,学生掌握了有效的语句及素材,大量的自然及生活实践抵消了学生对写作的消极心态,增加了学生与自热与生活的距离,是一场思想具化的演变过程。
例如描写人物的作文题目,教师可以提前交代写作提纲及要求,让学生通过提纲完成以下训练:(1)确定人物目标,以身边熟悉的人构思。(2)掌握人物特征,通过日常观察回忆人物特点,发现其独特之处。(3)构思人物故事,回想与人物共同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并列出提纲。(4)浅谈对人物及事情的内心感受。
小学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极强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自身接触的一切事物,对生活及社会中所有新鲜事都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知识、年龄的限制,还有价值观的不成熟,使其不足以分辨是非,在求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吸收一些半好半坏的信息,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路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教师在对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侧重对学生习作上的指导,指引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累积做科学梳理,选择引人深思的健康素材,灵活运用自身存储的知识写出优秀的文章,通过不断的积累,再到提炼,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结构,增强语言组成能力。另外,教师要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校外的社会热点,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辩论会,使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磨合下迸发知识的火花,并通过辩论的过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完善自身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课外实践小组,在提高作文丰富性的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环境的思考,例如安排学生做街访记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对社会中积极的、消极的事例做出正确判断。
作文讲评工作需要教师对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对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合理安排,要准确拟定文章的立意,在材料选择上也要多下功夫。一般来讲作文的立意普遍强调新颖,但在选材上如果达不到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那新颖也就没有任何教学营养了。所以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突破,自由创新,但还是要注意对其思想上的把控。同时,老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习作材料的选择方向,学生对材料选择的同时也最直接的体现了其价值观,教师要认真看待讲评过程的教育,帮助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利用各种生活契机下的感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在提高习作水平的同时培养优秀的品德,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