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利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第一中学,黑龙江 绥化 151500)
随着高考的尘埃落定,我们回头审视高考作文,不难发现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考察,青年学生既要传承文化又要勤于反思。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总觉得写作文是一件负担很重的事,即使完成,内容常常空洞,凑字成篇,有些同学甚至只等考场临场发挥。学生过分的关注自我,忽视了家与国。鉴于以上内容,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初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在作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见意仅供参考。
注重积累,适当归类。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要求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建构,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读是写的前提,只有拥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才能更好的开展写作,所以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件事。阅读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但更需要引导,只有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至流于空泛,读完后收获不大。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这样可以加深其对阅读内容的认识深度,既锻炼思维能力,又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中生时间紧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能力提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供学生阅读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阅读内容的筛择至关重要,除了中外名著,学生平时使用的教材和读本是不错的选择。“教材”和“读本”里的文章,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内容涉猎范围较广,深浅程度适中,思想导向积极向上,为青年学生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只读不记,效果甚微。所以在阅读的同时要做记录,记下对自己有所启发的名言警句,记下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等,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度解读。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总结也很必要。引导学生将阅读积累过的内容按类别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爱国类,合作类,勤奋类等,经过归纳总结后,素材事例类别清晰,便于记忆和使用,在作文的过程中极容易找到相应的内容,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句可用,大脑一片空白,找不到头绪。素材是作文的支撑,阅读积累过程中的素材归类,对于写作无疑是一条捷径。当然素材的积累与归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准备,但方向和方法的确定,为日后的准备工作及有效利用开了方便之门。
片断练习,持之以恒。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文章难度显然很大,但是不经常练习写作学生的文笔得不到锻炼,分析问题运用素材的熟练度不够,直接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如何既不间断写作,又便于进行?片断练习是个不错的选择。片断练习占用学生的时间相对较短,利于坚持。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积土成山之功,,坚持不懈才是通关秘籍。短时写作,学生易于接受和练习。片段练习可以每次设定一个主题,根据这一主题,选择一个角度利用素材展开段落论述,同时指导学生素材使用及分析的方法,增强文章的思想性。利用不同形式的片段练习逐渐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同时提高写作技巧。例如对素材进行因果分析,深化主旨;对素材进行正反对比事例剖析,凸显主旨;对素材进行假设论证,用严密的逻辑强化主旨。如何选择最恰当的事例说明问题;开头结尾应如何点题等。由片段写作逐渐增加至整篇写作,循序渐进,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片断写作练习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教师短时间内了解学生写作情况,批改迅速,针对性强,又减少了教师批改整篇文章的压力,学生可以尽快了解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激发。
关注时事,留意国情。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寄语青年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乎国家的兴衰。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作为青年的高中生应关心时事,留意国情,任何脱离生活实际的思想都是空谈,除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心苦读,也应放眼看世界,了解国家的荣辱兴衰。对国事的关心,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是青年一代必须正视的的问题。作文体现着一个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认识程度,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觉得自己是学生,读书就行了,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对国家的发展变化知之甚少,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影响了他们人生理想的规划,以致在作文中,文章的主旨不够深刻,缺少思考与感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家发展情况,正视自身,让他们能在作文中将自己与国家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思考的深度,明确语文学科学科素养中的社会参与意识,即责任与担当,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对国家时事的了解需要学校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每天为学生播放十分钟新闻,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增进对国家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同时组织学生发表对事件的看法,锻炼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其视野,增强使命感,培养勇于担当的意识,成为时代的脊梁!对身边人和事的关注也同样重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分析事情的本质,发表开发,激发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