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娇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凤山小学,云南 玉溪 652599)
引导学生心灵融进大自然。大自然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大课堂。我校地处山区,但是这里群山怀抱,绿水环绕,花香鸟语。我们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在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要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领略自然风光,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更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刻感受生活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让学生在触摸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青枝绿叶,饱览风花雪月,去发现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会让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会思如泉涌。
引导学生真心真情体验生活。学生作文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作文不过是苍白的文字呈现而已。只有引导学生对参与生活,真切感受,作文才感情真挚,血肉丰满。教学内容生活化,让严肃的课堂贴近生活,是教师需要着力思考的。面向学生实际和作文教的具体情况,创设与现实生活贴近的情境,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实施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生机,活力无限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形成后,教学的有效性也会逐步体现出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中,让学生用耳谛听,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心感受。这样积累了写作素材,就会厚积而薄发。
整合读写结合方法训练,培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积累写作方法,摘抄优美的词句,制作知识的卡片,撰写心得体会。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积累作文材料。让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的一些方法,如摘录式、体会式等方法。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独特写作特色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
联系学生生活,拓宽写作训练途径。联系学生的生活及社会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宽写作训练途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学生长期困在书斋和课堂写作,就会厌倦作文。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进行片段练习,写景物练习,甚至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这些训练内容可长可短,让学生养成后勤于动笔,乐于动笔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就会用心思考问题,抒发真情实感。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家乡有亲情,家乡有皇天后土,家乡有花香鸟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组织学生选素材,编剧本,让学生走进乡村的田间地头,感受乡村劳作之美,民间文化的厚重,学生积累了写作情感,萌动了学生写作愿望,写作激情也会高涨。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倾听乡音乡情。独特的民俗风情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融入现实生活,让生活的甘泉荡涤心灵,温暖的阳关陶冶性情。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鲜活的素材,突破思维的定向模式,进行逆向思维,追求巧妙和独到的构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学生写的《给打工父母的一封信》,选择的角度与众不同。信中叙述了父母在外打工挣钱,没有顾及年迈的祖父祖母在农村劳动的艰辛,没有顾及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父母多年不归家,造成年迈的老人积劳成疾,身患重病,弟弟因缺乏管教而经常逃学、旷课,甚至在校外打架斗殴,这样的打工挣钱,是“得不偿失”!进而提出了关注“留守父母”、“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应该是作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视野,在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挖掘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源泉”,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的实施才会有效。比如生活中,如何体会母亲严厉责罚与心中的挚爱,就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体会。教师利用多媒体,下载农民工到城市求生存的影像短片,在课堂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体会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的辛酸与无奈,他们心中的希望与追求,体会父母与命运不屈不挠的精神。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图画、摄影图片、背景音乐,摄影图片、动画情景等方式,创造妙趣横生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进入画面情景,由画面到想象,情绪受到感染,体会画面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面向社会生活,加强作文的构思指导。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从思维的定式中走出来。突破思维的定向模式,进行逆向思维,追求巧妙和独到的构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用心灵去碰撞学生的心灵,就会溅起闪光的火花。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对小学生以人文关怀,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对生活充满热情,产生倾吐和交流的愿望。
总之: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研究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实施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新时代,改变教师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乐于动笔的写作环境,应该是教师应该追求的写作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