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草木的栖居

2019-01-13 00:00
油画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幽兰落英草木

许 江

“可见之诗”油画展在潍坊已经举办四届了。屈子《离骚》歌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木兰坠露似在初春,秋菊落英已是深秋。古人的朝夕如此悠长!四届画展的延绵,便也汲取了无数天地精华,众人倾心。

《论语·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夫子在河岸上长吟,飘逝的万物正如这流水,不舍昼夜,从无间断。逝水与流光最能唤起生命的怀想,直如《文赋》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中国的诗人们面对山水草木,素怀莫名的情感,常将生命的感怀投放进去,在那里与时光岁月相会,所以,山水成了生命的沧桑,草木成了岁月的悲欣。我们读这些诗就仿佛爬行在崇山峻壑之上,俯望尘寰,游心宇宙,以无所翳蔽的目光浏览万川。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仰观俯察,面对整个宇宙,抒发个体生命存在的悲怀。他挥笔写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朗声唱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你们也知道江水与月亮的道理吗?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却没有流逝。从王羲之穿越千古的生死之间,到苏轼拥清风明月以为“造物者之无尽藏”的万丈豪情,都从俯探逝水中,点明中国诗人心怀的伤逝与纵浪的底色。

白日秋风,江东浩歌,草木摇落,伤晚悼红,这些是中国诗词最普遍的意象。楚辞诗经,唐诗宋词,无不浸透着这种伤逝与纵浪的气息。绘画的艺者也将这种“骚”“雅”的真消息,吸入笔端。他们所赏的,不是春山无尽或奇葩绽放,而是山水沉寂长存的光华,是山石与墨竹幽兰的相伴而生,是流光飘逝与诗人独醒中生命的证悟。他们无不面对生死的忧患,但他们绝不因此而哀怨无端,自甘沉落,而是将执着的生命意志,化成绵延无尽、风景不殊的山峦,化成老梅、幽兰、风竹、残菊等意象,化作令人心醉、令人泪碎的山水草木。

中国的画人似乎比诗人更深地受着庄子的影响。正是庄子的自然情怀,向着人生的无常,注入了一种清醒与冷冽的气息:自然无情。这种气息,以自然本位的建构来激发更为自由、更为隽远的想象,从而建树起中国的人性特色。“天若有情天亦老”,中国的诗人与画人们凭借庄子的慧眼,洞明了一个真相:宇宙天地了丝毫不受时间的伤害。于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按下心中伤逝的悲调,让焦虑的心灵栖落在山水草木的世界中。珍贵生命的一季一岁,一分一秒,在那里真正得到了安顿。

这正是中国关于绘画之诗的乡途,也是我们扎根沃土寻觅的一条皈依之路。谨以此短序献给新一届的“可见之诗”。

猜你喜欢
幽兰落英草木
重逢
绘心一笑
《气若幽兰》
草木皆有
草木深
琴曲《幽兰》探微
雨中落樱
华宝山庄赏月橘
幽兰
落英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