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申
(鹿邑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河南 周口 477200)
目前,住房质量问题仍是群众投诉的热点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建筑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工程质量监管指以建筑企业、承包商、供应商和政府监管部门为主进行的监测行为,这些部门在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监管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建筑企业侧重对建筑外部质量的监督管理,而供应商或是其他从业人员,则是偏向于对建筑内部质量的监管。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在开展质量监督过程中,建筑单位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发展状况,并认清质量监督的紧迫性,要积极探索质量监督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正在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给建筑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但建筑市场的竞争将日益加剧,而建筑施工企业竞争的关键就是工程质量。首先,建筑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管理的头等大事。因此,作为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施工企业及管理人员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其次,建筑施工质量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如果建筑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就不可能赢得市场,失去市场竞争力,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再次,建筑施工质量是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的基础,靠质量树信誉,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保证。
(一)质量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完善。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法律法规建设明显跟不上我国社会建设的步伐,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造成我国建筑业质量监督存在明显的制度问题。虽然行业有一定的标准但不能真正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尽管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但还没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使当前建筑业的质量监督管理存在明显的随意性,虽然有《建筑法》,但对于各种承包和质量管理的质量和监督问题,缺乏明确的监督细则,存在较多的质量监督管理盲区。
(二)质量监督主体的权责不够明确。因建筑工程涉及部门多,要管理的环节和范围也不确定,造成工程建筑质量监督存在主体不明、权责不分问题。建筑工程周期较长,规模较大,尤其重大工程,需要的施工时间更长,涉及众多的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问题。有些监督管理错综复杂,管理混乱,施工过程中出现有些环节多个部门反复检测和监督,而有些部门却无人过问。这是影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突破口。
(三)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督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质量监督需要全面系统化,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信息管理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监督信息的综合汇总,每一方面都能有监管主体并能够严格监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工程施工监督管理存在明显的混乱性问题,出现了重复检查,重复监督和反复抽检问题,而有些环节却长时间无人监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监督综合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能够根据综合信息管理来查漏补缺。
(一)完善质量监督法制法规体系,构建质监控制体系。坚持依法治国战略,加大立法力度,确保我国建筑业监督真正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建筑工程监督有法可依。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法律,针对中国的国情制定更加细化、容易操作的法律体系,保证,建筑质量监督有可以量化的监管标准,依法保障监督质量。施工企业严格把控质量关,做好监理单位和行政监督的有效统一,监理单位做好相应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严格按照相应的工程施工质量标准。
(二)加大现场监督管理力度,落实管理责任,转变监督模式。监督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等法律、法规。加大现场监督管理力度,强化市场规范性作业管理,加强实体检查,加强隐患排查,加大执法力度,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按照图纸设计,保证工程建筑施工质量。每个部门都要明确工程监督管理的权利和责任,划分好权力,明确好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确保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不断提高安全监督管理的超前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不断优化,创造出更多优质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品质。
(三)加快建筑质监的信息化和队伍建设,培养专业质监管理人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团队人员的素质。企业要尽快地完善技术人才培养选拔制度,选择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对行业入门进行严格把关。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人员内部考核奖励机制,对质量监管人员进行约束和相应的激励,使之充分发挥出监管的作用,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晋升机制,把更加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这个行业中来。应该加快其信息化的进程,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建筑行业中去。监督管理部门可引进信息监督管理的设备,为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