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令祥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方集镇徐湾小学,安徽 阜阳 236303)
数学和数字有时是冰冷的、晦涩的、枯燥无味的,有时又是多彩的、神奇的、富含逻辑与哲理的。当你与它成为朋友时,它会向你展示温柔的一面,让你感受多彩、神奇和哲理,使你迷恋。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数学老师想使学生与数学成为朋友,自己就得先和学生交朋友,做好学生与数学之间友谊的桥梁。
1.老师想方设法走近学生,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从多方面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爱好、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时,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分数,我在复习环节,举例说明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就能从画一画的过程中,找出相同的分数单位,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约分,然后再加减;避免了学生学习数学“做晕车”,学生成了明白人,能不亲近你吗?
2.公平对待全体学生。我选择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办法:对待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多培养;对待成绩一般的学生,要多接触;对待差生,要多关注,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发挥作用,及时表扬,培养自信。这样做,自然赢得学生尊重。
3.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言行一致,教师布置的任务,自己带头干完,如:学习“展开与折叠”,上一课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制作长方体教具,本节课展示;上新课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当我把自制的教具拿出来,进行展示教学,学生非常震惊,下课后,自动制好教具;许诺学生的,一定要及时兑现,你的一张奖状、一份奖品,不是一张纸 、一份礼物,而是对学生的肯定,能给他自信,给他力量。这样做,难道全体学生不敬重教师吗?
教师利用早读或午休,开设数学阅读课,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对学生阅读的范围和方法,教师加以指点;学生阅读数学史,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易于学生自觉地走近数学,成为数学的“朋友”。
教师结合实际,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探讨研究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总结,让学生明白这次“我能行”,保证下次“我也行”,做到以后“我都行”。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不妨按以下步骤来完成: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体积是1cm³小正方体摆成不同长方体,并数出其的体积。
(2)引导学生计算:
让学生找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数出长方体的体积,再观察所摆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长、宽、高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全班学生数的结果与长宽高的积都相同。
(4)进一步提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如下:V=abh。
(5)思考并理解公式在解决问题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比较数出结果和计算得出结果(相同),在比较得出结果的过程,明白公式在运算中的必要性(利用公式计算更快捷)。
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认识并参与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自然就能熟练掌握并应用这个公式,成为数学的“朋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是听众,不去思考为什么,只学课本上的题型,不能举一反三,何谈创新。
好的教师会自觉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当做“上帝”。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就会服从老师的引导,合作交流,积极思考,讨论探索,快速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把握学生学习环节,应该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掌握方法,获取知识。例如,讲授简单方程的解法。
例如 求式子2x+3=9中的x值
解:2x=9-3
2x=6
x=6÷2
x=3
这样教,学生很快便会解题,却不知“为什么”,当时会了,也能解题,过不多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带着问题”教学,情况就不同了,例如:
①几加3等于9?(6)如何运算?理由是什么?
②几与2的积等于6?(3)如何运算?理由是什么?
③如何检验?
学生有了问题,就有了抓手,易于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尽快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不可或缺部分。一般可以进行如下练习:
(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这样练习,学生能不喜爱吗?喜爱它了,还不是朋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