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
(重庆市云阳凤鸣中学校,重庆 404500)
高中生物一直作为教学重点受到关注,但是由于学科性质和教师教学思路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被动学习,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使其具备内在的探究驱动力,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探索问题、自主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对知识产生感性与理性的认知。但是如何切实推进兴趣教学呢?
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生物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引导多以生物历史为分析主体。因此这一教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以生物世界规律的探索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到生物知识学习的趣味所在。记得笔者在讲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为了让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有更为全面的认识,笔者先引出了欧文顿生物实验的结论,该生物学家认为,相比于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而言,溶于脂类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在提出这一实验结论后,笔者让学生结合物质相似相溶的基本原理,说说自己对于这一生物实验的看法,若你是实验实施者,你得到的实验结论与科学家是否一致?经过缜密且热烈的讨论分析后,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生物学家的结果完全一致。
作为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高中生物教学必须要给予这一教学充分的重视。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实验操作欲望十分强烈,为了使得他们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增强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来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整个过程让他们自己动手,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洋葱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是高中生物细胞知识引导中最基础的一项实验,当笔者宣布学生可以在实验室里亲自操作观察到洋葱细胞变换时,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实验小组的划分遵循自愿原则,经过自由匹配后,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都十分明确,从洋葱表皮的获取到临时装片的制造,再到显微镜的调节,每一步实验操作都有专人负责。在忙碌而又有序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学生进入了现象观察阶段,有些看到了分离现象的学生十分高兴,大声喊道:“老师,我们这组成功了,现象很明显啊!”而那些观察现象不够明显的学生则着急地说道:“老师快帮我们来看看啊,每个步骤都没问题,为什么在显微镜下看不到质壁分离的现象呢?”实验室内的学习气氛十分浓烈,在笔者的悉心指导下,每个小组都观察到了质壁的分离和复原。通过亲身动手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植物根细胞的渗透吸水原理的理解记忆。除了知识的理解同化以外,实验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对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培养,实验期间师生友谊也进一步加深了。
生物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营养成分、健康地生活、利用微生物制作泡菜和酸奶等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那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如果教师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加以体验,那么学生一定能够体会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的提高。比如,在讲“蛋白质的作用”、“氨基酸的种类”时,可以告诉学生:谷氨酸味道鲜美,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鸡、鱼、瘦肉蛋白质内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所以很好吃。但是,不正确的烹调方法可以导致谷氨酸的流失,使肉的鲜味大减。比如烧“排骨汤”,因为我们主要是喝汤,所以要用冷水、温水来烧,使瘦肉中的氨基酸充分地释放到汤内,以保证汤味鲜美;但是如果做“红烧排骨”,则应该用开水烧,使肌肉蛋白质在高温下立即凝固,使谷氨酸尽量少释放出来,才能保证排骨肉块味道鲜美,富有营养。这样,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牢记。
直观手段包括直接的直观和间接的直观。利用直观教具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他们加深对某些生物现象的印象,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生物知识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看到实物,增加课堂的教学气氛和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叶的形态”时,教师课前可在校园内采集单子叶植物叶片和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标本,并配合挂图,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和讲解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叶片标本(实物),可了解叶片的组成、叶脉、叶的种类以及叶序等基础知识。又如,在讲“血液循环途径”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于一体,形象地展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血液发生变化的位置、血液成分的变化等,增强了感官的兴奋性,使学生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状态下学习,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愿学、乐学、真学。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