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晨
(定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保定 073000)
目前,中职院校的就业形式趋于低迷,其中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脱节是重要原因,造成学生们毕业后还必须经过单位较长时间的训练实习,迟滞了实际工作的时间。
在确立机电专业的教学程序和计划时,公共基础课的安排行成了纷繁芜杂、重叠或空缺的现象。最常见的情况是对公共基础课给专业课让课时:有的中职院校将其课时压缩至最少,考评标准最低,资金投入最少,甚至成了学生的休息课、放松课。
部分学校落到实处的课程和最初确立计划的差别明显;部分学校在有的课程授课时没有达到教学内容制定的课时量和目标,有的甚至连关键课程的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没有讲述完备;少数的中职院校课程安排的内容不但没有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就业岗位的情况来设置,也没有根据这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吸收与技术掌握规律,却根据教师与资金、场地等现有情况,可以安排怎样的课就安排什么课程。
陈旧“三段式”的讲述方式没有进行有效的革新,许多课程其实早已落后于生产要求与就业水平,明确冲着就业的授课制度并未确立。课程承袭过去的材料,较少进行二次开发活动,和社会单位经营的实际需求和工作技术脱节,课本模式化,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讲话课本的内容记住,然后再讲述给学生来死记硬背,并未利用自己的了解、观察、感受、操作,把单位采用的先进器械、技能、流程与工作方式吸纳到实际教学里去。
1.优化课程设置。按照机电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学内容的根本性、学生技术能力的进步与企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中职院校需要利用详细调查、专家认证,在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培养内容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层面做科学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课程中的理论重复和内容重复,把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融到实践锻炼里去。利用“精简、优化、增添、统筹”等手段,做好核心专业内容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予以调整,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审核部门的考试,以此来确保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2.实施项目式的授课方式。中职院校的学生若是想在机电教学内容的提高上直接表现出机电专业能力的全面化与过硬的技术水平。学校应多方促进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达到一体化教学,将技能培养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将内容的讲述和技术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即教学内容与技术水平,对各个部分再理出具体的标准、要求。如此一来,专业针对性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目的性的把握更加准确清晰,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加强学生的各方面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根据综合职业能力来设置专门的训练课题,通过师生共同完成这个课题,来加强学生们的多方面素质技能。
3.突出实践教学。尽量不在教室使用板书等方式讲课,而是将大家带到实训场地、手工车间、训练场地等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与切实的掌握,促使学生把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强化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且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经过训练、通过专业考试获得适宜的职业资格认证。经过实际操作锻炼,使学生可以实施机电加工作业,生产出合格的部件与产品。
首先学校可以利用培训、招聘或交流的方式,组建一支师德素养高,业务水平强,专业技术高、顺应社会发展与专业内容特点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其次学校要多方筹资、大力增加投入来用于先进设备与实验场地的建设和完善。比如,建立训练大楼和生产车间,配齐相关设施,如车床、铣床、刨床、磨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加工中心与数控车等。同时多方促成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教学模式,把多家优秀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实习基地与合作伙伴。可以让这些企业参与教学内容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为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和提供实习平台,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学生在其中学到了真技术,经历了锻炼,企业也可以在这些活动里观察、发现与吸收优秀的人才,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1.打造复合专业特点的系统气氛与认知的学习环境。
对于建校时间较长,专业内容比较全面、技术水平较高的中职院校,也可以将所在地区、学校自身的机电专业的开创与发展经历,和我国机电科技的发展历程融合在一起,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照片展览、动画、文物),讲解建国之后机电技术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控机床、军备、汽车等机电产品的国内工艺水平,从而产生为祖国的机电行业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
2.与校园文化整合一体,营造充满专业特色的学习氛围。如在学校开辟专门的宣传栏、道路两旁、学生宿舍的大厅等处设置各类宣传文字;在学校的实验室、试验场地与实习车间里,将技术水平、加工程序、操作关键、安全守则、规章制度等做成图表安置于明显处,这样可以让机电专业的学生们在日常活动时得到长期的熏陶和普及;还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兴趣小组实践,让他们凭借自身能力制作简单的机电产品、零部件等,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对就业的自信,让学生们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