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个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9-01-12 19:54:00苏宁
魅力中国 2019年33期
关键词:俄语外语教学语言学

苏宁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吉林 长春 130000)

“语言个性指决定一个人生成、理解言语作品(话语)的能力与特征的总和,其言语作品(话语)在语言结构的繁减程度、反映现实的深浅程度、目的意向上有所区别”(Ю.Н.Караулов,1989:3)。语言个性,包括“语言中的人”和“人说的语言”,是一个多层级、多成分、结构有序的综合体,语言个性强调人,突出人在交际中的作用。

语言个性理论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丰富与发展的过程,最终从一个语言学术语发展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自卡拉乌洛夫将语言个性研究确立为俄罗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后,对于该理论的研究从起初的心理语言学、认知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范畴逐渐扩展到现今多角度、全方位的积极研究,学者们做出了巨大努力。不过,目前中俄语言学界对语言个性理论的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

一、语言个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语言个性(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在19世纪中期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В.Ф.Гумбольдт)首先认识到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关系。俄罗斯语言学家波铁博尼亚(А.А.Потебня)和久居俄国的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特内(И.А.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把语言个性当作“社会语言形式和集体规范的蓄存器”以及“各种社会语言范畴的交汇点”加以研究。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Ф.Д.Соссюр)提出的“语言”、“言语”和“言语活动”的概念,为语言研究引入人的因素、关注现实中交际的人即语言个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到20世纪中后期,得益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的发展,语言个性现象逐渐走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由于对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对语言个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语言学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俄罗斯研究现状

许多俄罗斯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语言个性理论进行了阐释。维诺格拉多夫(В.В.Виноградов)在1930年首先提出了语言个性这个语言学术语。他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语言学分析时,最先区分了文学作品中的“作家个性”和“人物个性”两种不同形式,并对该两种语言个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博金(Г.И.Богин)从语言教学论领域出发,于1984年在其博士论文《不同类型文本的语言个性模式》中以言语生成和理解为切入点,建立“语言个性模式”。

语言学家卡拉乌洛夫(Ю.Н.Караулов)从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出发,提出了“语言个性结构”理论,并认为语言个性分别呈现在掌握语言和使用语言过程中的“语义、认知、语用”三个层面上。他于1982年在《先例文本在语言个性结构与功能中的作用》中首次将“交际的人”定义为“语言个性”,引起学术界巨大反响。他的学术专著《俄语与语言个性》(1987)被学界称为“语言个性理论”的奠基之作,他的研究推动语言个性研究成为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什缅廖夫(Д.Н.Шмелев)从认知学、交际学和应用语言学等角度出发,在《语言与个性》(1989)一书中,详细叙述了语言个性研究中认知学、交际学和应用语言学等方向的不同内容。语言学家克拉斯内赫(В.В.Красных)在《心理语言学基础与交际理论》(2001)中详细地分析了语言个性在话语中的表现形式,并把语言个性放在“语言意识”、“世界的知识”体系和“先例现象”的关系中予以研究。

语言学家普罗霍罗夫(Ю.Е.Прохоров)从语言文化学和外语教学角度出发,认为语言个性体现为“言语个性”,揭示了对外俄语教学中的语言个性的生成机制以及语言个性与民族文化定型的关系等问题。

语言学家伊万佐娃(Е.В.Иванцова)从篇章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在《个性的言语肖像:语篇构建的特点》(1997)一文中对语言个性的言语肖像作了介绍。

21世纪以来,公众演说的语言个性在俄罗斯语言学界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学者沃尔科娃(Т.Ф.Волкова)和学者加夫里洛娃(М.В.Гаврилова)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在《公众交际的语言个性》和《二十世纪政治交际》著作中,分析了公众演说语言个性特征。

总之,在俄罗斯语言个性理论先后从心理学、认知学、交际学、外语教学、语言文化学、应用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多个领域被研究,体现了语言个性理论跨学科、多元性的特点。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俄语学界也有一些学者分别从语言文化学、哲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语言教学以及语用学等角度对语言个性理论进行研究。

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出发,孙军在《语言个性初探》(2001)一文中,将语言个性划分为交际个性、狭义的语言(作为体系的语言)个性、言语个性和思维个性。王文忠在《语言文化研究中的语言个性理论》(2001)一文中,指出要将语言文化场与言语行为策略理论作为语言文化学界研究语言个性的重点。吴国华在《关于语言国情学》(2001)一文中写道:“语言个性研究真正找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中介语”(吴国华、彭文钊,2001:205)。在《语言文化学》(2006)一书中,彭文钊、赵亮研究了语言个性共性与差异的关系,提到了语言个性是语言共性基础上表现出的个性。

从哲学角度出发,赵爱国在《语言个性理论及其研究》(2003)中对语言个性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评介,并就该理论的研究对象、哲学基础、本质特征及发展现状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在《语言文化学论纲》(2006)中他提出,语言个性理论是“三位一体”的对语言的使用、语言认知以及使用该语言的人的立体研究。

从修辞学角度出发,孙汉军在《语言个性与修辞》(2006)一文中,将语言个性与修辞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修辞个性的概念。

从外语教学角度出发,李向东在《语言个性理论与外语教学实践》(2011)一文中,重点探讨了如何运用语言个性理论的原则和方法指导对外俄语教学。孙玉华在《第二语言个性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篇章语义理解模式》(2014)一文中,借助语言个性结构三层级的方法建立适合文学篇章教学的篇章语义理解模式,在文学篇章教学中以词、句的表层含义为基础,着眼于文学篇章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篇章语义,并准确理解和领会文学篇章的深层含义。杨海云在《语言个性理论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016)一文中,阐释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个性的结构特点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与影响,研究俄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从翻译学角度出发,姜雅明、李梦雅在《“中译外”政治语篇中的语言个性问题》(2012)一文中,对政治语篇外译文本中的语言个性问题加以研究,分析政治语篇中的客观现实、观念和概念以及语言特色在文本语义、认知和语用层面的呈现特点。

从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出发,张雅楠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语言个性》(2013)一文中,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个性建构的原则和途径以及语言个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刘亚在《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语言个性分析》(2013)一文中,运用语言个性理论,对商务俄语对话语篇的词汇语义、认知、语用层进行了分析。

杨旭光在《公众演说语言个性的研究》(2009)一文中,从交际学角度对语言个性的语用层进行阐释,以普京的公众演说语篇为例,探讨公众演说的语言个性。鹿志辉在《语言个性视角下普京公共演讲中评价性成语分析》(2015)一文中,以俄语语言个性、言语评价和成语学为理论依托,对俄语中评价性成语从语义、语用角度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揭示具体语言个体的语言个性。宋丽娜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语言个性研究》(2016)一文中,探讨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政治话语中所体现出的语言个性,为构建俄罗斯精英政治代表的整体形象提供了思路。

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个性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从引介、评论到应用的过程。21世纪初多为翻译和综述性评介,2010年以来,语言个性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研究范围有所扩大,既有对理论本身的进一步思考,又有深入的应用性探索。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扩大了理论应用范围,把语言个性理论运用到文化学、翻译、教学等领域。

二、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

我国对语言个性理论的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研究方法过于简单,缺少深入透彻的分析和思考。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树立理论框架、附加例证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各学界各自为战,缺乏交流。我国汉语界、外语界、哲学界都对语言个性理论进行了研究,但仅限于在本领域内进行研究,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不够,没有形成团队合作方式。即使在外语界,由于各语种之间的局限等因素,缺少交流合作,难以形成合力。

现有研究多以引进、吸收和利用国外的理论为主,多偏重对理论本身的介绍,忽视了对具体语言材料的分析,也没有充分运用丰富的汉语资源。虽然积极引进国外理论和方法,但在充分利用汉语语料去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现象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最终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语言个性理论的应用领域有限,并未涉足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方面。理论引进的目的在于运用,目前语言个性理论的应用范围还很有限,仅限于语言文化学、哲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语言教学以及语用学等几个领域。对于发展前景广阔的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领域,目前还没有人尝试将语言个性理论运用到其中。在外语教学领域的运用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只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篇章教学,以及词汇教学等方面。

三、语言个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思考

引进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语言个性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个性。以俄语教学为例,共同的俄罗斯语言类型、俄罗斯人世界图景的基础部分、民族文化中决定言语交际特点的稳定系统构成了俄语语言个性的常量部分。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语言个性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将语言个性的常量融入课堂,便能够并使学生更容易更轻松地掌握具有俄语语言个性民族特点的知识和技能。我们都知道,要使有异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完全掌握、接受共同的俄罗斯语言类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经常了解、接触、重视共同的俄罗斯语言类型的体现,对于培养语言的猜测能力、语言直觉和语感是很有帮助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语言个性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进行 了归纳和整理,并简要阐明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旨在抛砖引玉,为广大语言个性理论研究者和外语教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引发对语言个性理论研究的反思以及对外语教学实践应用的思索。

猜你喜欢
俄语外语教学语言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速读·中旬(2018年7期)2018-08-17 07:22:00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科技视界(2014年32期)2014-08-15 00:54:11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当代修辞学(2010年1期)2010-01-23 06:35:14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