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艳
(兴隆台区幸福小学,辽宁 盘锦 124000)
引言: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均有其积极之处,对其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也应当认识到二者的互补性与重要性,进而使二者有效结合,促进教育目的实现。学校与家庭属于不同领域,一方为主一方配合的方法并不合理,容易导致教育陷入误区。对此,应当探究二者优势,使其充分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理论界对二者主次有所争论,相一致的是二者有效结合非常重要,是实现教育作用的关键。众多学者从微观上对学校、家庭教育结合进行了研究,包括二者关系、结合途径等。尤为突出的是对二者各负责任的研究,强调学校、家庭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当互相配合,关注学生个性、潜能、心理,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1]。从实践的角度看,目前,小学学校与家庭在教学学生方面还有需要方面存在错位、失调的情况,在教育目标、方法、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通过二者有效结合有助于在学校与家庭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情感浸染性等,让学生在协调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应当明确学校与家庭的责任、教育内容。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内容、家庭教育内容有所侧重,应当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职责。通过明确职责有助于避免重复教育,还有助于充分发挥各自教育功能。例如,学校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团结互助等的培养,家庭侧重对学生习惯、情感等的培养。在此之前应当加强学校、家长的联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开辟家长进校园的渠道,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观学校,感受学校氛围、教育模式的方法带领家长进入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更能够理解学校,配合学校教育,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除了参观学校外,还可以定期举办联谊会,给家长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其提出意见建议,提高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不断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第二,学校定期进行家访,家庭是学生最具安全感的所在,教师进行家访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家庭教育也能够有所感受,针对我国家长普遍教育水平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地提出建议,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在教师方面,培养教师的平等服务意识与沟通技术。教师需要将家长视作平等的教育合作伙伴,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耐心倾听家长的声音,使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以诚恳的态度面对家长,唤醒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热情,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认同感。教师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在沟通方面应当培养教师选择话题、切入主题的能力,与家长沟通如学生成绩、在校表现、个性爱好等,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心[2]。
在家长方面,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培养家长文化、教育素养十分重要。家长莫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往往不得其法。对此,应当在“学校-家庭”活动中进行家长培训,例如,举办以“家长学校”为主题的活动,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或者为家长提供可免费借阅的家庭类教育书籍等,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使学校家庭教育有效结合。
小学生的健康、智力是学校、家庭均十分关注的话题,对此可以达到一致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小学时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黄金时期,为了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智力,学校与家庭教育结合过程中应当注重步调一致。学校定期指导家长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方法,例如,完成学校作业、制定学习计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等。健康包括身体、心理两方面,这里以身体健康为例,学校应当指导家长关注学生饮食,制定营养计划,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饮食规律、睡眠规律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意识、技术、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结合后,为了保证结合效果得以发挥,还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组织,建立专门的家校合作监督评价机构,设置转岗考评人员,定期对学校、家庭的结合效果进行监督考评。对学校的考评内容可以包含是否有固定的合作教育项目,学校组织的特色合作活动数量以及活动的举办情况。学校是否组织开展的教师、家长培训活动,是否为家长开通了参观学生的通道、是否认真仔细分析了家长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教育合作资金投入等。对家长的考评内容包括是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合作活动,是否积极融入家庭教育委员会,是否参与了学校的定期培训活动等。
结论:在教育教学深入推进的今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的重任。学校与家庭需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小学阶段,树立现代化教育合作理念,构建灵活、有效的合作方法,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作用对学生成长十分关键,相关人士应对此给予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