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鹏
(河北省永清县养马庄乡中学,河北 永清 065600)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特别是学生第一次上生物课,第一次进行实验时,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第一次实验做好。比如说,第一次的实验可以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材料也很简单,这个实验对实验器材与装备的要求较低,如果发动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效果更好,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很轻松地选择非生物因素,比如阳光、空气、水分、土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是很简单的,在实验设计时,要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轻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因为变量可以控制,可以分给不同的组不同变量的任务,得出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实验之后,进行全班同学的交流,老师对各组的实验进行分析与对比,对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会对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同结果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在生物探究性实验的练习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就有《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个专门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有一个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怎样追上自己的食物的,并介绍了几个实验的步骤。我们的教学中,老师不注重对学生的理解与学习方法教学,而是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住这七个步骤,那么,这七个步骤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却没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即使学生记住了,那么,他们由于不理解,所以也会很快忘记。所以,我们在实验教学时,不要急于让学生记住这些步骤或者一下子完全做出完整的实验,而让学生让探究实验,让学生了解教材示例中各步骤的意义和步骤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思路,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不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这种训练,难点得到了分散与突破,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在生物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老师感觉难,学生在学习时也感觉最难,很多学生对实验并不喜欢,或者在实验课上一点收获都没有,所以,很多老师为了省事,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一实验中,进行了认真的设计,想一下子把重点教完。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可能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或者一点也没有掌握到实验中的知识,实验也是白做了。
探究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了探究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当然,学生的探究是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的,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材中的很多实验都是考虑到大多数学校的情况,而尽量通过最简单的操作来得以实现,所以很多条件差的学校通过努力也可以完成实验。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的探究性的实验没有完成而被老师抛弃了呢,很多原因是教师观念没有更新,实验没有得到重视,老师怕麻烦,怕创新,教学方法懒于革新,没有责任心。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可有必不可少的科学训练。首先要完成教材中的基本实验安排,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当然,对于教材中的实验要求或者器材,我们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进行适当的重新设计,比如,“解剖观察鸡翅”的这一个实验中,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由组织构成了器官,如果没有鸡翅,可以换成柑橘,价廉这样,器材不贵又有效果。再比如,在“探究影响鼠的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实验时,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怎么去研究,如果我们没有老鼠,可以用苹果来代替,进行“探究苹果果皮的作用”的研究。其次,可以用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练习,两样可以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这方面的训练试题较多,老师要选择合适的题目,题目要符合学生的基础,让学生感觉实验很简单有趣,也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进行训练等。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而是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的,从第一个实验开始就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生物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生物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生物规律。例如:冰箱里的食物也会变质;过多食用冷饮和冷藏食物影响消化;清晨不宜在树林中晨练;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学案练习是目前有效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只有把教师的最优化与学生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