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平
(鹤壁市博物馆,河南 鹤壁 458000)
鹤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有许多在历史教学可利用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开展爱国、情感、环保、审美、理想和文化传统等教育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地方文化史,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遥远的历史不再是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
乡土历史资源中有很多素材。在鹤壁市,比如:浚县抗日第一人——常仙甫,周口村红枪会夜袭日军,浚县血案等……学生通过学习家乡历史文化,在家乡人物的历史事迹中,可以了解家乡历史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地方史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都是土生土长的,直观性强,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地方史学习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地方史事,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地方历史为资料,以本地社区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改变了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途径,养成从发生在身边的史事中搜集历史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形成“历史就在我身边”的理念,有助于终身学习。在活动中,互相合作、交流、探究与研究,培养学生会读书、会调查、会找资料。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精神和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可相应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担当意识。在实地考察中。培养学生的发现、感知和评价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
文本类的乡土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包括:鹤壁本地的一些历史文档、相关历史文献、历史年鉴、各类的大事记、历史小说、地方志、地方性的杂志、地方性的报纸刊物、历史人物回忆录等等都是属于文本类的乡土历史资源。这些文本资源非常多:《浚县志》、《淇县志》、《鹤壁年鉴》、《悦读鹤壁》、《鹤壁日报》、《淇河晨报》等等。
历史实物资源的类型同样是丰富多样的。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各地历史名胜、烈士纪念馆、图书馆、档案馆等。鹤壁市不乏具有乡土历史价值的实物资源。比如:历史名胜:大伾山、浮丘山、云梦山、五岩山等。鹤壁的历史遗迹之类:朝歌古城、纣王墓、纣王殿、子贡墓、永济渠(浚县段)、黎阳仓、明城墙、云溪桥、鹤壁集古瓷窑、宋代采煤遗址、大吕寨豫北战役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石林会议会址、火龙岗歼灭战旧址等等。其中的“永济渠(浚县段)、黎阳仓”还是我市的惟一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鹤壁市境内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民间社火和浚县正月古庙会成功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民间社火包括:舞狮、高跷、旱船、背阁等。鹤壁市公布的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美术包括泥咕咕、浚县石雕、泥猴张的泥猴艺术3项。传统技艺有4项,分别是石林剪纸、郭氏银饰、李新寨铜制乐器和黄河古陶制作技艺。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乡土历史文化知识。把教科书当做学生的"主食",把乡土文化当做学生的"零食"。通过讲述,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历史教科书七上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可联系鹤壁市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花窝遗址、大赉店遗址、刘庄遗址;学习七上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时,可联系鹤壁市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淇县朝歌、纣王墓,及唐宋瓷窑遗址;讲述七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可联系鹤壁市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子贡、鬼谷子;学习八上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可联系鹤壁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浚县抗战第一人——常仙甫;浚县惨案;学习八上第17课内战烽火,可联系石林战役、石林会议;学习八下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可联系鹤壁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等等。
开展乡土文化之旅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鼓励学生运用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访问当事人等形式了解乡土文化,培养他们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使学生热爱家乡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的历史。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选编乡土资源作为校本教材,可以弥补通用教材之不足,乡土教材作为教科书的补充教材,是教科书中没有的乡土文化故事,通过乡土教材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展历史,学的外延,符合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求。因此,要认真研读乡土文化资源,编写乡土教材。
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资源是一笔不容忽视的财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不仅仅是专家和学者的责任,更是一线教学老师需要研究的方向。在开发利用各鹤壁乡土文化历史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本着史料的真实适用的原则,着重使用本地区具有对比优势的历史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各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使中学历史教学得到增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