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
(河北省沧州市青县金牛镇大杜庄中学小学部,河北 沧州 062654)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指导并解决小学作文的写作问题,首先得知道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当前存在哪些可利用的积极因素和可控的消极因素,换言之,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小学生对于作文存在畏难心理。
万事开头难,小学生刚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时代,进入小学,难免有一定行为习惯上的不适应。据笔者观察发现,这个时段的孩子对作文具有普遍的畏惧心理,畏难心理较大。而且这种畏惧情绪无关年级、性别、成绩好坏,都普遍存在。具体从写作的内容上来看,不熟悉的题材或者材料给学生更大的畏难心理。总之,在小学“写作文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畏难心理较为严重。
1~3年级的学生一般活泼好动,他们爱说话,并乐于吸引他人的眼光,赢得他人的赞赏。甚至有些低年级小学生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继续下一个行动的动力。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就作文,“说”的意愿要比“写”更强烈。
4~6年级的学生则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且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和自律能力,做事有一定的目标性。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在家长或教师的监督下,无论作文写作质量如何,起码能相对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以上已经提及,小学生的作文畏难心理普遍存在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年纪越小,年级越低,成绩越差,出现畏难心理的几率就越高。因此,这些问题,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及合理合法的途径逐渐帮助学生来克服。比如,利用小学生爱表现的阶段心理特征,换“写”为“说”,通过学生用书面语说的方式锻炼其表达能力。通过集体阅读小故事、观察小风景,让学生写出一些观后感,将自己的感受的体验分享。
小学作文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清楚地表达自我意识。另外,还有硬性的字数要求: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6~8岁,字数要求300字以上;高年级9~12岁,字数要求则为500字以上。
教育,顾名思义,其终极目标肯定是为了教书育人,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但同时,我们作为小学教师,培养学生的直接目标是为了考试服务。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教师可能会给学生传授一些写作文的诀窍、模板之类的“经验之谈”,以应付考试。这样的做法必然引起学生的抵触畏难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6岁时幼儿向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8岁以后对书面语言的敏感度会越来越低。即6~8岁是小学生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段的孩子想象力也异常丰富,经常有些奇思妙想,甚至是头脑风暴,观察能力、归类能力、概括特征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等都得到有效发展。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存在的问题则是语言表达前后逻辑性不强,望文生义,写出来的作文也往往是“跟着感觉走”,“流水账”现场严重。因为自我防御和保护的需要,他们会为了不受师长批评而写作文,甚至背作文,但是他们的内心一般是抗拒的。
而4~6年级学生对于作文有畏难心理一般往往是因为字数原因以及布置了他们不熟悉的题目,让他们无数可说。比如,某校学生坐落于小乡村或者县城,教师却布置描述共享单车的作文,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见过共享单车,更不用说用500字去介绍它了。
教师行业之所以被外界所诟病的理由之一就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目前教育行业内确实存在相当部分教师根据经验教学,变成了“教书匠”。他们从不学生年龄、性格特点等具体出发,而是以考试标准答案为指导开展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更不用说“有教无类”了,也就谈不上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了。
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教师全程“追踪”,作文课上见缝插针地训练,不断积累,结果过重的压力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并会在心理上产生“作文很难”的错觉,影响作文写作的提升。另一个极端则是部分教师认为作文是没有必要通过刻意训练,顺其自然才是正道,因此,也不是特别重视,到了真正检测的时候才发现,这比可以训练的效果还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发展。
首先,笔者窃以为:扬长避短,借力使力才是解决小学生作文畏难心理的正确姿势。小学课堂管理的难点之一就是维持秩序。一般情況下,只要教师一转头,学生就会窃窃私语,换言之,这个阶段的孩子爱说话,爱表现。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劣势转为优势。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相对熟悉的话题,想定时间让学生说,并提醒学生也可以提前写好稿子让学生读出来,这就鼓励了部分学生的写作主观能动性。另外,一旦“说”的环节结束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留作文作业了,可以写今天的收获,也可以写自己想说但是课堂上没来及说的话,还可以复述别人的“说”的内容。
其次,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即说实话。这个世界上人最容易的做到事情就是诚实。因为诚实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也就不用再绞尽脑汁去思考甚至编造了。无论是流水账还是好短文,只要学生能写出来,就给予高度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对于小学生写作文这件事,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拿自己的标准和能力去要求学生,甚至通过讽刺挖苦等方式嘲笑批评学生的思考。
再次,从长远来看,如果时间、经济条件允许,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系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来了解“人”这个个体的心理成长脉络和路径,进而实现教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的“理解之同情”。因为理解所以懂得,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拔苗助长”式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