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三中学,云南 曲靖 655000)
初中学生年龄正好处于青春叛逆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初中学生易出现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当下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思考家长、老师该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做到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体形态和机能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也是人心理发展的黄金阶段,还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他们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现在的初中学生,因学业水平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地换学校,结交不同的朋友,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环境和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以前生活不一样的情况,比如说,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部分学生离家较远了,只能选择住读。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自己独立解决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如,初中学习不管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思维能力上,对学生的要求都远远高于小学。学生极易处于困惑、焦虑、挫折、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中。再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也在变化。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情窦初开,对异性有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本来,异性相吸,单独相处也很正常。但老师和家长都不放心,怕孩子把握不好,走入情感的误区,所以,就会有学生与老师、家长的观点不合,产生分歧,致使学生出现困惑、忧虑、冲动、暴躁、抑郁等心理不平衡的状况。另外,信息时代的孩子沉迷于网络。现在的生活条件大都较好,父母都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学生基本是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但他们根本没有合理使用手机。他们的手机的主要用途是娱乐——上网,打游戏,交友等。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大多数学校都对手机进行了监管。而有些学生离开手机就感觉没了着落,好像生活就没有了意义,产生了消极的情绪。
案例1 初二学生明明,男,独子,小学、初一时成绩优异。由于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闹,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他本来是班上的佼佼者,但成绩一路下滑,使他丧失了学习信心,害怕自己没考好会被别人瞧不起,比较焦虑,厌学,甚至想要逃学。案例2 初二学生红红,女,独女,是一休学复学的学生。父母关系不和,虽未离异,但常年分居。她随母亲生活,身体状况不好,经常生病,一激动就会昏厥,不省人事。她内心很痛苦,埋怨父母不该带她来到世上,还得了这样的病,经常有轻生的想法,与同学交往不和谐,表现有点冷漠,所以其他学生都不太了解她,不易结交到更多的朋友,显得孤单。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其实,孩子的教育中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孩子从呱呱坠地那刻起,就正式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影响都至关重要。纵观现在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前面列举的三个案例,家庭教育都出现了问题。明明在初一的时候,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二者意见不一致,经常在家里吵闹,让他很心烦。他又正值青春叛逆期,很容易和父母生闷气,不愿吐露自己的心声,本来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偶尔的考试失利对他的自信心有很大打击,感觉自己学不好了,就自暴自弃,后来,成绩就越来越糟糕。而父母没有密切关注到孩子的变化,没能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长期积累下来,孩子的心理终于承受不了了,就经常不去上学,甚至有弃学的念头。所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关爱、温暖的家庭环境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生要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等。比如,在学校,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心无旁骛地听课,课后独立认真地完成各科作业,课外多阅读一些传递正能量的书籍;在家里,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人做些家务活,不能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不要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而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与人交往中,无论是与亲人交往,还是朋友交往,学生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待人。
学生除了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所以,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干预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学生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适时地给学生讲些励志的案例,多给孩子们一些鼓励与理解。比如,红红因为父母长期分居,家庭残缺不全,导致缺乏父爱,没有安全感,遇到困难挫折无法正确处理,除了埋怨,还是埋怨,觉得父母不该带她来到世上。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得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定位好自己,不要去攀比,学会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生活。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教师的几堂班会课或者几次心理疏导就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有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教化,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