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爱华
(江西省万年县石镇中心小学,江西 万年 335503)
童话故事以其丰富夸张的幻想,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虽说童话故事让学生学会想象,感受美好,难道学生只能或者只喜欢结局美好的童话故事吗?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故事能否以悲剧结尾,笔者不禁产生了思考。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小露珠》,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意外发现一个能够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教学切入点,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笔者意识到:可以借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小露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童话。课文描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并且通过描写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出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的性格特点。小露珠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课文主要赞扬了小露珠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质。本文的重点在最后两个自然段,着重写了小露珠滋润万物,它“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的格外精神”,最后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和大家一一告别,它化作水蒸气向空中飘去。全文共7 个自然段,层层递进,从小露珠一开始的出现,着重描写了它的外在美,如“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和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1 等句子,写出了小露珠闪亮、透明以及圆润的特点。本文的结尾其实存在一定的疑义:“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这句话的出现,让原本有些伤感的告别场面变得不是那么悲伤,反而带有一些期待的心情。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进行了介绍,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因此在科学的基础上,笔者产生了这一疑问:小露珠每天都会来吗?再次到来的小露珠还是原来的小露珠吗?课文的设计虽然避免了悲剧的结局,但会不会让学生产生知识性的偏差,认为第二天的小露珠还会是原来的那颗小露珠,水珠蒸发之后还能合成原来的样子?这里涉及到死亡哲学的思想,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死亡哲学是否难以理解和接受?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相关的教学,借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实际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后了解了小露珠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即小露珠和大伙儿一一告别时,很多同学都十分不舍,纷纷以课文人物的口吻挽留小露珠,跟它告别。此时,我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并提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纷纷思考并举手发言,笔者将回答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同学们的发言大多能够分为四种情况,有的为小露珠没有消失感到高兴,有的却质疑小露珠既然没有消失,那怎么能叫作“牺牲”呢?明明还会“重生”的,更有学生好奇小露珠消失以后会去哪里。
这时教师可以出示图片,并简单介绍小露珠遇热变成水蒸气,之后会存在于空气中,等到早晨温度降低,便又会放热液化成小水滴。这是大自然中一个十分有趣的循环现象。学生们听完之后,都对这一自然现象感到十分好奇,随后又有学生提出疑问:那重新变成的小露珠,是不是原来的小露珠?它每天都是这样变化的吗?那植物和动物不都已经习惯了吗?为什么还会舍不得它呢?
这些提问教师之前一般会预设到。于是教师接着介绍:第二天出现的小露珠,并不是原来的小露珠,也不一定每天都是这样,如果天气寒冷,比如在深秋或者是寒冬的时候,小露珠就会以霜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们才明白,原来小露珠真的消失了,重新出现的只是跟它长得一样的小露珠,并不是原来的小露珠。小露珠是真的牺牲了自己,奉献了自己。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局吗?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这个结局比较好,因为我并不是很难过,虽然现在才知道第二天出现的不是原来的小露珠,但还是觉得有点高兴。另一种则是这个结局不太好,让我误以为小露珠并不是真的牺牲了,我之前还错怪了小露珠,以为它没有那么无私,既然小露珠是真的牺牲了,就应该写清楚,写明白。其实学生思考的已经很深入了,但是又有学生提出了质疑:我看过好多童话故事,他们都是好的结局,为什么不能有不好的结局呢?就像这里的小露珠,我可以接受它最后真的消失了,因为这样更有意义。
学生真的能够从文本中读出哲学的意味,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涉及到死亡哲学的范畴,即能否正确地面对死亡、看待生命的消逝。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少数同学能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消逝,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进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原来也可以渗透哲学思维,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走出正确的一步,他们很可能就能用更为深刻的方式去看待问题。
通常上课的时候是教师说学生听,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则需要效仿苏格拉底的“对话法”,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并且在不断地对话中思考、发现,获得启发,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对话为主,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培养学生哲学思维的内容,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分析课文,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比如《小露珠》这篇课文,学生由小露珠是否真的消失,联想到文章结局可以有好有坏,不一定都是美好结局,从而上升到死亡哲学的高度。如何寻找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而不是盲目地挖深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