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莎
(贵州省金沙县第四小学,贵州 金沙 551800)
所谓对话,就是以凸显“主体性”和“平等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首先,对话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并且他们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学生不再是“存储器”,有自己的发言权,可以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者,霸占课堂的话语权,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主体,师生间共同争论,共同探究;文本不是客观事实、真理,而是对话的中介。其次,以平等的主体关系为基础,教学场域中的交互式主体对话不是仅停留在热闹的讨论形式中,而是要深入情感的层次,共同交流着对文本的体验,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达成视域的融合。最后,对话中的平等交流是在不同意见和见解中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教师的信赖感、学生的自信心建立了,师生的智慧和热情便进发出来,各自都能得到自由活泼的成长和发展。
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教师应善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教学的心理环境是由人际关系所决定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友好的私人关系和工作关系,而且要努力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形成良好关系。
教学中,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就必须放弃霸权,改变一贯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归还学生的话语权。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现的潜力,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自由表达的机会,以便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然后在反馈的基础上巧妙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内化知识。同时,学生也应该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教学中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并乐于表达自己,以便引导和促进自己真正理解知识,不断进步,勇攀高峰。
话题,即对话的主题,它是展开对话的依据,通常以问题的形式得以呈现。人与人的对话通过话题引起共鸣,促使深化交流。教学中,话题的成功设计时有效对话教学的保证。因此,在设计话题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话题要有价值性:我们常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寻找话题,这样,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话题中的问题,也就更容易理解话题中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话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的、关注的问题作为对话话题的素材,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地探求新知识,并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对话交流中。
(三)话题要有思考性:话题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争议处设计话题,能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无需思考,或过于艰深难以回答,学生就体验不到探究与创新的乐趣,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更找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注意兼顾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又能精确估计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简而言之,话题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分层递进。另外,为避免学生上课听得懂,遇到题目就脑袋空白,教学中要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能诊断学生是否掌握数学本质的发散性话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及发散性。
(四)话题要有可争辩性,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限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权威专家、数学参考的答案去排除学生的奇思妙想,而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的讨论、辩论、争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生成精彩。新课标中指出,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要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深化学习,提高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互动发展性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它成为可终身受用的能力、品格、素养。
师生对话是相对于教师的独白而言的,是以交流为本质的,它强调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对话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的潜能被激发,能力得到拓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着多重视界的交流、沟通、融合,使各自的认识得以修正,各自的认知结构得以改组与重建,生产出新的知识和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的应用对话教学,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