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信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山西 晋城 048100)
猪增生性回肠炎(PPE)也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多发,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发病后患猪食欲明显减退,生长速度缓慢等。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该病呈现高发多发态势,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由于影响生长,降低饲料转化率,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现将2018 年12 月份发生于某猪场的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疗情况介绍于下,供大家参考。
2018 年12 月中旬,山西省阳城县凤城镇某养猪场突然有3 头育肥猪死亡,另有13 头猪出现出血性剧烈腹泻,饮食欲基本停止,王姓场主叫诊后笔者随即出诊。
据场主介绍,去年10 月该场就曾发生过断奶仔猪腹泻症状,经过治疗有所好转,但此后腹泻就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停止,刚开始是仔猪和保育猪,后逐渐波及到育肥猪,除精神不振、吃食减少外,主要表现是吃了不长膘,越来越瘦。起初由于不少地方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弄得人心惶惶,他也懒得多管,直到现在大肥猪死亡,感觉不对劲,才想到叫诊。
笔者入场检查发现,该猪场存栏生猪237 头,其中能繁母猪12 头、育肥猪45 头、保育猪72 头、仔猪108 头。腹泻严重的13 头育肥猪中,9 头体温较低,4 头基本正常,吃食明显减少,有的呈水样出血性腹泻,有的排沥青样黑色粪便,粪便稍干的混有血丝,病猪体况较差。
进一步临床检查发现,虽然仔猪和保育猪体温基本正常,但大多数皮毛粗乱,肌肤苍白,臀部脏污,部分有腹泻下痢现象,体况与实际月龄不符,发育迟滞,明显消瘦。
分别剖检死病和病猪,可见回肠和部分小肠黏膜增厚,并伴有出血或坏死现象,小肠上皮细胞明显增生,肠系膜肿似橡胶管,肠腔有胀气或炎性分泌物,部分存在积水;已死病猪小肠末端出现严重增生及凝固性坏死,肠腔内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沥青样黑色粪便。
经过病理剖验,结合临床症状,以及活猪抽血送检进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非洲猪瘟、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及仔猪痢疾等病,确诊为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回肠炎,也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从而引起一系列病变。
胞内劳森氏菌是一种在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在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中寄生与繁殖,进而侵害猪回肠和小肠与大肠前端连接处的黏膜部位的肠腺窝细胞和未成熟的上皮细胞,被感染的细胞难于成熟并持续进行有丝分裂,进而引起旺盛的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肠壁增厚;同时,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使病变重叠发生,随着病变的发展,导致发生坏死性肠炎、节段性回肠炎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病变等三种类型。由于这些肠黏膜病变直接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病猪生长发育迟滞,饲料利用率明显降低。
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研究发现,在感染活跃期可从粪便中检出大量病菌,一般病猪感染后排菌时间可达40 d 或更长,且病菌能够长时间在粪便中存活,从而污染环境,导致猪场持续感染。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该菌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也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猪场有效灭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传播。
此外,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温湿度过大、饲养密度过高;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或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圆环病毒病2 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等,均可诱发本病。同时,猪场存在其他大肠炎病原,如猪痢疾密螺旋体、结肠螺旋体、沙门氏菌等,也可促使该病的发生。
该病主要感染猪,大部分发生于断奶后和育肥猪阶段,尤以2-3月龄育肥猪发病率最高,有冬春季节多发的特点。
患猪感染病菌后,一般潜伏期10 ~15 d,以后随着病变的发展,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此后患猪食欲明显减退,皮毛杂乱无章,肌肤苍白脱屑,生长速度缓慢,呈现进行性消瘦等。
调查检测表明,近年来猪增生性肠炎在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大部分猪场在在仔猪保育结束时就已感染劳森氏菌(保育期平均感染率可达30%左右,育肥期感染率迅速上升到50%以上),根据病菌感染严重程度,在临床上可为以下3 种类型。
为使广大学生满足健身、健心、健美需要,各高校领导应加大对场地设施、器材设备投资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完善场馆设施,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练习健美操环境,促进河南省高校健美操课程快速发展。
多发于4-6 月龄的成年肥猪,临床上一般少见,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食欲减退,体温不高;随着病程发展,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后期转为黄色稀粪,病猪全身逐渐苍白,体温下降,完全停食,直至衰弱死亡;也有少数仅见皮肤苍白的患猪,粪便见不到异常,就已突然死亡。
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40 ~90 日龄的生长育肥猪,发病后患猪食欲减退或完全停止,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起初粪便较软为水泥样灰色,间隙性下痢,后逐渐变稀或呈水样便,且颜色较暗,有时混有血丝或坏死组织的碎片;患病仔猪,往往腹部膨大如鼓,皮毛杂乱,肌肤脱屑,生长停滞;生长育肥猪背毛粗硬,弓背弯腰,难以站立,呈现进行性消瘦,病程长者皮肤苍白,出现贫血症状,机体极度虚弱。
主要发生在保育后期到生长猪阶段,猪体虽然有病菌存在,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时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或有数头猪粪便变软或呈水泥样糊状,皮肤颜色较正常,但是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参差不齐,严重影响饲料转化率。
临床经验表明,猪场感染胞内劳森氏菌后,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迅速,猪群普遍出现腹泻症状,且经久不愈,成为消耗性过程。因此,发病后选择对劳森菌高度敏感的药物,及时治疗控制非常必要。
对目前症状不明显的慢性患猪,在饮水中添加20%泰万菌素500 g/t+绿益态500 g/t,连饮10 d;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复方阿莫西林可溶性粉+回速壮(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用量均为1 000 g/t,连用7 ~14 d。
对于腹泻严重的患猪,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并注意止血和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1)交替使用恩诺沙星注射液和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后海穴注射。用量为:恩诺沙星5 mg/kg 体重,环丙沙星5 mg/kg 体重,每日2 次,连用3 ~5 d;并配合口服适量补液盐,防止脱水。
3) 为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在饲料中添加20%泰万菌素500 g+30%阿莫西林1 000 g/t,连用5 ~7 d。
4)在饮水中添加肠道调节剂绿益态+肠泰(主要成分:果寡糖),用量均为1 000 g/t,以调节机体酸碱平衡,增殖肠道有益菌群,阻止病菌定植,改善肠道生理结构,促进肠道微生态区系平衡,增强猪群的抗病力,以有利于猪群快速康复。
从该场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析,前期保育阶段已经感染病菌,引起部分仔猪腹泻,但没有及时找出原因防治,不仅导致进入育肥阶段病情蔓延,导致严重者死亡,而且影响到全场猪群的正常生长,造成猪场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因此,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按生长阶段强化策略性预防,对防治该病意义重大。
实践证明,不良的饲养环境,如昼夜温差过大、温湿度失常、饲养密度过高、空气不良以及断奶、转群、引种、运输时发生的多种应激因素均可诱发该病的发生。因此,应通过改善饲养环境,尽量控制各种应激因素。
比如,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采取防寒保暖、防暑降温措施;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改善空气质量;天气突变及断奶前后尽量减少人为应激,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和微生态制剂,以降低应激反应,改善肠道有益菌环境。
引种必须经过严格检疫,严禁引入隐性感染的后备种群,确保种猪健康无病;新购买的仔猪,须隔离饲养观察,经检测确认健康后,方能与原有猪群循序接触,合群饲养。
坚持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按照不同日龄和不同生长阶段合理分群,避免混养,尽量做到一胎一栏,以减少和降低猪群之间猪增生性肠炎及其他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每批猪出舍后,都要彻底清洗消毒猪舍及用具至少3 次,按照“冲洗-消毒-空栏干燥”的流程,空舍7 d 后再进入后一批新猪。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将封闭式生产管理和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车辆、物品等随意进入;生产人员进入场区须更换工作服和鞋帽,并定向流动,不准串舍;做好场区、猪舍、用具及环境的日常消毒,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对粪污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灭鼠,严禁饲养犬猫,确保生物安全。
饲料营养水平的高低,对猪体抗病力影响很大,要给猪群提供优质全价饲料和清洁饮水,在饲料中长期添加防霉剂严格控制饲料霉菌污染;同时,按照生长阶段适时添加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保持营养均衡;同时,可以改干料为湿料或半干半湿料,以提高仔猪的食欲和采食量,促使体质健壮,增强抗病力。
猪增生性肠炎以回肠和结肠病变为特征,在猪群保育阶段和育肥阶段多发,根据这些特征可选用敏感药物在此阶段强化策略性预防。
1)仔猪断奶进入保育阶段和育肥转群前后,在饲料中添加80% 泰妙菌素300 g/t+30% 阿莫西林1 000 g/t,连用7 ~14 d,既能有效预防猪增生性肠炎,更能解决转群后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的困扰。也可于仔猪断奶换料后,在饲料中添加80% 泰妙菌素150 g/t+金霉素400 g/t,连用10 ~15 d,不仅能预防增生性肠炎,还可预防仔猪痢疾、结肠炎等疾病。
2)后备母猪于配种前在饲料中添加80%泰妙菌素150 g/t+金霉素400 g/t,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500 g/t,每月连用7 ~10 d。经产母猪于产前、产后在饲料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1 000 g/t+并可清1 000 g/t+美益生(主要成分:左旋肉碱、蛋氨酸锌、多种维生素、生物素等)1 000 g/t;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500 g/t,各连用7 d,可有效降低仔猪增生性肠炎的早期感染,并发挥稳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