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蓉蓉
在我国几千年绘画的历史长河中,山水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比重。一开始所谓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中的背景,或者是以陪衬的形式出现的。
唐朝是我国山水画蓬勃兴起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画坛巨星级画家主要有李思训、李昭道、王维、毕宏等人,其中尤以李思训、李昭道(又称大小李将军,是唐朝青山绿水画的骄傲),和王维堪称个中翘楚。
但在唐朝,青绿与水墨齐举,写实与写意兼具,其写意与水墨一路,当首推王维为个中巨擘,是一个时代水墨开创者的大师和杰出代表,以水墨为主,倡导“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成为后世文人画的鼻祖。王维,字摩洁,原籍祁(山西祁县),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人称“王右丞”,擅画山水和人物,并且所画的画充满着出尘的诗意,是位诗画兼具的诗人画家。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董其昌尊他为“南宗”与“文人画”。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诗、书、画、结合起来,才更为完整。诗、书、画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绘画中是没有的,是中国画的又一特点。
在宋代以前,画上是很少题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显眼的角落里,写着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时虽然也有题画诗的,却不是写在画面上的。到了唐代,才有一些诗人兼书法家的画家,开始在自己作的画上书一段题记或一首诗。这样,诗、书、画开始结合起来,中国画历史发展中的文人画也开始了萌芽。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有名称,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的绘画。
书画的结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就擅长书法,是个书法家,由于书画同源,作画时便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了,这既能显示画家的细致,又能表现书法家的飘逸;二是以书写款或题字在画面上,与画面形象协调搭配。这样书入了画就成为了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成中国画的另一种形式美。
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也就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的不错,这样他就把他的诗书到他的画上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但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更趋完美。
绘画艺术品还具有自娱和娱人的艺术功能,山水画可以引领人们进入林泉胜境,让人们在山水自然美中尽情地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脱俗的享受,使整个身心都感受到非常愉快的满足,获得审美享受。无论是宋朝还是清朝,诗人们都持有山水画可以赏心悦目的态度,并且诗人为山水画题诗,往往将畅神愉性,悦目赏心的审美体验写入诗中,从而也就形成了山水画题诗的自娱、娱人的美学特征。在历代的山水画题诗中都表现出了这一特征,如,宋朝的黄庭坚诗,“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用江南山水的美景,来宽慰山谷怀乡的情思,表现出山水画娱人的艺术功能。元代倪瓒诗,“排闷不须千日酒,聊将水墨画龙蛇。”画家不用饮酒消愁,只要提笔画出《竹木图》,就可以消除烦恼,足见绘画艺术有自娱、娱人的艺术功能。
以上说的七大特征,都是诗画结合的重要性的体现,每一个都是题诗后表现出诗中的意境,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一幅作品中只有画没有诗,也就大概不会有这种感觉吧。
诗歌是对画的诠释,我认为诗画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绘画经历了上千年的历练与积累,才有了今天的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才产生了那么多的绘画技巧。
总之,诗歌与绘画是一个整体,两者的结合能使画面更加生动,山水画的意境更加的浓郁。就像诗歌结合的美学特征中讲的,绘画艺术不能表现动态事物持续性动作和声音,这些短处可以通过诗歌来补足,正如画论中讲的“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特别是在山水画中加以补之,使之更加生动、逼真、意味深长。因此,诗与画兼不可少,两者却缺一不可,诗歌结合才能让赏画人体会到画中真正要表达的意境,将人带入到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