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鑫
国画中有泼墨、白描、写意等绘画手法,但都要用到线条。如果没有线条的支撑,整幅画就是一个漂浮在空中的东西,软趴趴的,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在平常的国画绘画当中除了颜色,线条在整幅画当中可以说是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有的国画甚至就是完全用粗、细、大、小、曲、折,不同的线条组成的。比如宋代郭熙的《早春图》,这幅宋代的山水画很直白的为我们展示了线条在整幅画当中的重要性。作者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利用自己多年绘画的经验,将水墨丹青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郭熙的《早春图》就是一个很好地用线条描绘图形的例子。
为什么说线条在国画中很重要,因为线条关乎到绘画者的本身的基本功的问题,我们在日常水乡画的欣赏和学习当中,就要把线条,当做是学会握笔之后最先学习的一门基本功。看一个人画的国画的好坏就要先看他的作品上的线条,线条不行就说明他的基本功没练扎实,用线不行的人,画作用的颜色再多也没什么看点。因此,我们无论是在鉴赏国画,还是在学习、创作国画的时候,都要将线条作为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国画的精髓,就是线的运用。俗话说,画龙先画骨。我觉得这句话是正确的,如果掌握不好线条,那么连型都出不来,更不要谈什么绘画。就好比我们盖房子,最重要的就是房子的结构,结构不对,就会成为废品塌下来,那么我们的国画中的线条就可以比作是我们整幅画的骨头。
在传统的绘画当中对线是极其重视的,会把线条放在绘画创作中的中心地位。传统国画对线的运用极为讲究。首先是“重力度”。黄宾虹先生说过的“画中有龙蛇”则是用线的更高层次,不仅仅线条内含龙蛇行走的随形变化之态,而且也是形象本身构成的美感,对用线力度的重视是很重要的,有力度才能使线条具有象征符号意义;其次是“求韵律”。林风眠先生说过“惟所谓气韵者,系指画幅线条形状和谐之意”,这种和谐是指线条组织好有变化,注意线条走向,不杂乱,有线处气脉相连,注意线条得虚实变化。画面中的一条线、一组线都是有起始、发展、终止的节奏变化。那么气韵就表现在线的疏密、浓淡、长短等处下功夫。在绘画过程中,画者要格外注意线条在纸上发生的细微变化,毛笔上的水尽量的去掉,用干瘪的线条就像是干枯的树枝那样,去勾勒房子、树木山石的轮廓骨架,而且要注意浓淡干事的变化。只有通过用笔的粗细、长短、浓淡,通过不断练习、不断体会才能够明白和掌握线条的用法。
不过方法不是死的,线条是千变万化的,那么用线的方式方法也同样是千变万化的,中国画极其重视用线,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或粗、或细,通过用墨用笔的不同,千变万化无穷无尽。我们绝对不可以忽视线条在国画中的价值。中国画的用笔,是最复杂,最丰富程序多的一个项目。所以在线条这么重要的情况下,初学者在学会抓笔之后,可用一年的时间去练习线条,怎样起笔、行笔、收笔。这样经过一年对线条的练习,能够对于怎样用笔用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最起码能够明白线在国画中的重要性。如果练不好线条,就不能画出一张好的画。在之后的练线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自己对线条的掌握程度,尝试去画一些房子,树木之类的景物,从画的过程当中,掌握用线时候的长、短、浓、淡、干、湿、粗、细。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找一些示范的图片进行观摩,通过对比分析两张用线不同的画,有什么不同效果,认为哪一张最好,为什么好,好在哪里。通过看通过想通过说,反思自己在绘画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线条的运用需要大量的经验作为支撑,在对线条有了初步的感觉后,还是得需要自己不断地去练习增加自己的手感和经验,才能真正地把线用好。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同的线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给人什么感觉?”我想这种问题很好解答,可是有时一些问题还是自己去亲自实践,只有实践了才会明白不同的线条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会带给人什么感觉。
线条是富有变化的,不能只趋于一种画线条的方法,不可以禁锢住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既不能丧失了线条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视了自身的思考与创新。随着现代中国画的推陈出新,线条在中国画里的运用和发展也更加千变万化,也更加灵活,但是线条在国画中的经脉作用是永远都不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