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9-01-12 02:22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贾明飞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建构核心教材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贾明飞

当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校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的共识,也成为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专家们的理论进行梳理后,笔者把语文核心素养细分为四个方面: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包括积累和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包括联想与想象、实证和推理、批判和发现;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包括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4.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包括意识与态度、选择与借鉴、关注与参与。笔者认为,在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中,语言是基础,其他三要素的发展与培育都离不开语言的影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无疑是核心中的核心,重要中的首要。作为一线教师,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今天,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无不渗透着上述语文核心素养,也都承载着培育核心素养的渗透功能,发掘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渗透功能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一谈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学实施策略。

一、基于评价标准结合文本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十一单元课文《和时间赛跑》是一篇散文,文章意图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是那么容易流逝,会带走我们身边很多事物,而且一去不复返,启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怎样珍惜时间。面对一篇语言清新、淡雅而又略带忧伤情绪的说理性散文,其中的道理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感悟出来,借助散文更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散文的语言表达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学业标准设计了三次语言表达训练,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能力。

第一次训练,依据学业标准对学生提出要求:表达要“有条有理”。在教学中设计“从文章中哪里感受到要珍惜时间?”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有观点、有理由、通顺完整地表达出来”,训练学生表达想法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要依据文本内容通顺完整地阐述形成观点的理由,提升学生“说完整话”的质量,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

第二次训练,依据学业标准对学生提出要求:表达“力求做到生动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借助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太阳落山、飞鸟归巢。从而产生对时间的感悟:要珍惜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第5、6自然段的表达特征——先写看到的现象,后写自己的感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问并提出要求:你从生活中哪些现象也能感受到时间流逝?仿照这两个自然段生动具体地说一说。以此培养学生语言建构能力,追求语言内容丰富、具体,表达运用生动、形象。在引导学生仿说的基础上,提供丰富语言表达的方法——有时加入想象会让我们的语言更加有温度,更加鲜活。借助课文第4、5、6自然段展开想象:揣摩儿时林清玄的内心——听到父亲的话,见到这些生活现象,他分别会想到什么?通过走入文本,体会人物情感,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渐丰富起来,投入情感的表达也使学生的语言更加生动,以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第三次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这一事物,发掘作者写作意图和巧妙的写作方法——通过太阳表达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以“太阳”象征时间告诉读者要珍惜时间要和时间赛跑。引发思考:通过这三次出现的太阳,你感受到了什么?能相关联地说一说吗?通过“相关联”这个更高的表达标准,提升学生语言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语言表达的关联性、系统性,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借助教材文本,通过发掘教材特征,有阶段性地、多重地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二、通过文本激发情感,结合学生内在需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们上路了》是一首现代儿童诗,内容浅显,作者用一群孩子的口吻,通过象征手法描绘“我们”迈着稚嫩的脚步迎接挑战,表达了“我们”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去开辟属于自己人生之路的强烈情感。作为六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它承载着对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激励、祝愿。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诗歌的突出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根据教材的特征以及学生面对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主体课文,学生会产生对未来人生道路的美好憧憬,以及对母校、老师、同学满满的留恋之情。这种情感是需要表达出来、需要抒发出来的。学生通过六年对诗歌的学习,已经对现代诗歌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自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发现写作特点。基于以上对文本和学情的分析,在教学中笔者设计在学生感悟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编毕业诗歌。

首先出示范例:

刚刚露出那嫩嫩的花苞,

刚刚染上一抹淡淡的粉红,

刚刚展开柔弱的双翅,

刚刚才捡到一张很小的邮票,

贴上那个很大很大的信封。

刚刚从那林子里走出来,

扛一面很艳的旗子抖着威风。

哦,不管大人们怎么说,

反正我们是上路了,一步一步地上路了;

反正我们是上路了,满怀希望地上路了。

教师引导探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范例相较原文替换和添加内容,并且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然后提出要求:

1.选择其中一小节,自己改编或者仿写,抒发自己即将走上新的人生路的心声。

2.将自己改编的诗歌,小组内互相朗读、分享,互相点评。

3. 小组内将创编的不同小节组合成一整首诗歌,成为表达自己心声的毕业诗歌《我们上路了》,收录在毕业纪念册中。

这种教学设计,来源于学生情感表达的内在需要,教材文本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帮助学生建构自己情感表达的语言建构,当情感和语言交融在一起时,学生的情感表达真挚、内容丰富,真正落实语言从建构到运用的提升。

其实,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借助文本激发情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是整单元的安排设计,还是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单元主题“告别童年”,所选课文可以分为“回忆童年、难舍童年、告别童年”三个角度,分别从家长、老师、学生自己三个不同视角抒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在单元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围绕制作“毕业纪念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贯穿整单元学习过程。在学习《学步》时,让学生采访家长,了解自己儿时学步经历,收录家长寄语,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唤起内在情感,在课堂上给家长感情真挚地写回言;在学习《在学校的最后一天》《童年的朋友》《万岁,母校》时,让学生回忆、记录童年难忘瞬间;在学习《我们上路了》时,课堂上创编毕业诗歌,最终将这些饱含情感的实践活动作品一一收录到毕业纪念册当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内在情感得到抒发的途径,情感的驱动下,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地进行语言的输出和运用,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借助教材系统、长期地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也来自教师对现有教材的把握,充分发掘教材,找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合点和正确途径并对学生进行引领,是一线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这种引领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种思想激活另一种思想。

猜你喜欢
建构核心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教材精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材精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