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 玥
上午晨练时,墨墨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老师,子煜在口袋里藏了东西,你快去看看吧。”我走到子煜身边,看到他们正围在一起窃窃私语,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还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那是他们平常玩游戏时都不曾出现过的笑容。“希希,你们在聊什么呢?”我忍不住开口询问,但此时的希希还沉浸在谈话中,仿佛屏蔽了我的询问。直到我第二次调高音量,希希才回过头来,笑容瞬间收住了,摇了摇头,再也没有了刚才的神采飞扬。我甚至有点后悔刚才打断了他们的秘密谈话。他手里正拿着一根红色羽毛,看到我过来后立刻将羽毛藏到口袋里。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拿这些散落的羽毛时,他们都不说话了。“把羽毛都给我,我先帮你们收着。”我伸出手,他们手捏得紧紧的,迟迟没有松开,在我再次索要之后,他们才慢吞吞地交出羽毛。
在成人看来已没有了使用价值的羽毛、油泥,幼儿却将它当成了宝物,在游戏时拿出来和同伴一起把玩,一起分享。相比那些“体面”的游戏,这些东西似乎更有魔力,深深吸引着幼儿去把玩。教师该如何巧妙处理,既能让这些东西成为幼儿的正面导向,又能维护幼儿的自尊心,让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
幼儿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3~6 岁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对周围的一切环境和物品都充满着好奇,都想去研究和探索。一些不起眼的小物品在幼儿看来却是真正的“宝物”—— 一颗最纯真的童心。作为教师,我们应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正确对待幼儿“宝物”,和幼儿一起研究分享。蒙台梭利说:“儿童对细小事物的观察与热爱,是对已无暇顾及环境的成人的一种弥补。”
“我眼里的世界都是那么大,爸爸妈妈也那么大,像巨人,房子也那么大,桌子也那么的大,只有我是小小的,离地面特别近,我能看见好多大人们根本看不见的东西。这些东西他们不在意,我可特别在意,因为它们是我发现的,我觉得我发现了这些东西特别棒,所以我就要把它们捡起来,因为都是我的发现成果。”这是幼儿内心的真实独白。3~6 岁的幼儿更愿意去关注离自己更近的地面,他们乐于发现这些细节性的东西,伴有成就和控制的快感,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包容幼儿的行为。
幼儿有时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这个空间里只有他们自己,没有人会去听他们的小秘密,他们可以释放自己。幼儿有他们自己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秘密的空间里,他们用简单的方式去探索和研究这些“宝物”,收获满满的愉悦。这也是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是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力的好时机。
我先尝试着了解幼儿的想法。“小朋友是不能把这些东西放在口袋里的。”“这些东西不卫生。”“如果带过来老师会没收掉。”“这些东西你放在家里玩就好了,幼儿园是学本领的地方。”我与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子煜告诉我:“我觉得这些羽毛很漂亮,就告诉了其他的小朋友想跟他们分享,我们刚才在举办一场羽毛选美大赛!”她大大的眼睛里又重燃起兴奋的目光。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并做出了要求:“小朋友是不能随便带幼儿园的东西回家的,那是全园小朋友共同的玩具。如果你很喜欢毽子的羽毛,可以摸一摸、踢一踢,用正确的方法来表达对它的喜欢。”最后经过商量,大家在班级设一个宝物袋,把捡到的或带来的小物件都放在这个口袋里,等到了教室或者活动完再进一步处理。每次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将他们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处理没有用的物品,这样既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的尊重又不会打扰到正常教学活动。最后在幼儿离园时再把他们的宝贝还给他们带回家。
对于这次的羽毛事件,我们和幼儿商议决定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延伸活动,将毽子上掉落的羽毛放在美工区里,用羽毛进行服装的装扮,创设模特走秀,由幼儿自己设计、表演。我们又衍生了一个小小故事会的语言游戏,每天可自由报名,自编一个小故事,同时,可加入一些小道具,如果在幼儿园捡到一些花草叶子或是小物件,可回来洗净后再使用。教师积极地面对问题,寻找处理问题的好办法,使小东西变废为宝,既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激发了幼儿的思维和创造性,又培养了幼儿的洞察力和创造能力。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本着尊重、理解的态度,耐心地观察,仔细地思索,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促使其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创造力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