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回民小学 陈 婧
本班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怕思考,课上稍有难度的问题,习惯性等待同学的答案以及老师的总结,以至于数学课堂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夸张地说,学生不愿意独立思考。
学生不思考,不一定是怕思考,而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太空洞,少一些“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问题,多一些“还可以怎么做”“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这类带有启发性的提问。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予鼓励,回答正确就多些中肯表扬,若回答错误,可以适当引导,让学生找出正确答案,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才能感悟到思考的意义,并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要想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课上得给予充足的时间。一个问题抛出,只有几个学生举手,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不可急切地催促学生“只有几个人会吗?”适当停一停,学生才能想一想。
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列式计算:24×12,适当引导:“看看图上12 箱南瓜是怎样摆放的?想到计算24×12 的方法了吗?”学生自然会先计算地上的10 盒,再计算叔叔手上的2 盒,最后加起来。有了这样的一次自主观察活动,还有学生能看出12 箱南瓜分成两排,先算上面一排,再乘2 得出“一共的”。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联系已有的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解决问题,无形中积累了一次独立思考的经验。
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根据问题有目的地探究和讨论。
例如在教学《间隔排列》这一课时,探讨:“为什么两排物体个数相差1?”当学生不能直接探出结果时,要帮助学生抓住问题来思考。
提问: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呢?
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思考:“多的这个1,你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8-7=1。
师:这里的8 是什么?7 是什么?
生:8 表示的是小兔,7 表示的是蘑菇。
提问:那把一只小兔和一只蘑菇圈起来(课件圈一组),像这样圈下去会怎样?
探索规律时,要从表象之中结合已有的特征,让学生挖掘出隐藏的规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耐心倾听学生课堂的声音是我目前为止最注重的事,年轻教师上课时,总会注重自己要讲出什么,学生能否回答出我设想的答案,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回答。
学生也要养成认真倾听老师问题的习惯,只有明确问题,才能根据问题的关键进行学习活动。同学之间也要注意听他人回答问题,听他人回答时,思考:“他回答得对不对”“我和他的想法是否一样”“他哪里说得不够好,应该怎样讲”等。
四、有深度的问题要直白地去问
对于有深度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被问题唬住,但还是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数方格比较面积大小,先学习观察法、重叠法,当观察法和重叠法无法比较出大小时,激起学生的思考,用“量”的办法。如:
师:看样子,重叠这个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能用重叠来比较大小的。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方格纸,拿出来看一看。
师:你能用方格纸量出它的面积吗?讨论一下,你准备怎样来量?(方格纸要放对齐,数清楚格子)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用方格纸覆盖的方法去量。(出示:用方格量)
师:请同学们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用方格纸可以量出面积呢?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因为这样方格纸可以覆盖出图形的面积。
生:这样子,我们就能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究竟是多少个方格了。
生:这样子,我们还能知道谁大谁小,甚至大多少了。
师:是的,用方格量,面积的大小就可以用一个准确的“数”来表示 。
师:我们以前学习长度,用小长度量出了大长度,今天我们用小面积量出了大面积。只要我们找到了这样的小面积(标准),我们就能用数把面积的大小表示出来,所有的面积问题就能解决了。
可见,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不难,只要我们将问题直白一点,给学生一块垫脚石,就能有更深入的思考。
要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学会问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淡化形式的表现,注重本质的思考。学生能否有效思考,也需要老师的协助和引导,在课堂上利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的课堂。正如特级教师蔡宏圣所说:“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犹如土壤,一个教师的专业之树只有根植于课堂,才能茁壮成长。”老师只有关注学生思考的视角,从学生的思考点出发,才能与之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