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北地区马政兴衰的环境因素探析

2019-01-12 02:14雷继凯
黑龙江史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沙化西北地区西北

雷继凯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一、引言

在封建社会,马匹作为重要的畜力资源,在社会生产、驿传交通、军事战争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军马最为紧要,其对于古代战争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所谓“攻战之际,马功居多。”[1]卷25而明朝迫于严峻的国防形势,更是视马政为国家重务。“国事莫大于戎,军政莫急于马。”[1]卷159则是明朝君臣的共识。纵览明代的马政,整体上来说是从繁盛逐渐走向衰败的,其中西北地区的马政问题最为突出。弘治朝时杨廷和即直言“马政之弊,自京师以达于天下,在在有之,而陕西监牧为多,其弊尤甚。”[2]卷121

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明代西北地区马政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吕卓民在《明代西北地区的畜牧业生产》一文中对明代西北地区畜牧业包括官办以及民间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分别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杨秀清在《明代西北马政得失谈》一文中即将马政的衰败归结为马政机构管理混乱、牧场被占、牧军多数逃匿等原因上。而索才郎加、曹生龙在《论明代西北马政的始盛终衰》一文中则认为西北地区马政的兴衰是与明朝政治的清、浊以及西北边防的松、紧紧密相连的。另外姚继荣着力于明代西北地区马政发展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对西北地区马政的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涉及到了马政机构的置废、马匹采办以及中盐马制度等等。其中在《试论明代西北马政的衰败原因》一文中就认为明代中后期对西北民族的政策愈发趋于保守也是导致马政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览以上关于明代西北地区马政兴衰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与明朝政治的清腐、管理的宽紧、以及对西北民族政策的变化等方面。但事实上,终明一朝,其环境也经历了一个由相对良好到比较恶劣的变化过程,而这种变化无疑对马政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关键的影响。故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文献、史料对此影响试做论述。

二、马政机构的时空分布

明代的马政基本成型于洪武、永乐时期,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分工明确的马政机构。适用于西北地区的主要包括行太仆寺、苑马寺、茶马司以及盐刻司等四套系统。其中行太仆寺负责管理官军骑乘、操练所用的马匹;苑马寺负责其所属监苑马匹的牧养;茶马司负责招商中茶马,即用茶换取蕃马;盐刻司负责招商中盐马。所以,就西北马政的实际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仆、苑官牧等。而本文的论述则主要涉及行太仆寺以及苑马寺对于所用马匹的牧养和管理。

(一)陕西、甘肃行太仆寺

二寺于洪武三十年同时设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十年正月,置行太仆寺于山西、北平、陕西、甘肃、辽东。上虑西北边卫所畜马甚蕃息,而禁防疏阔,乃设行太仆寺以掌其政”。[1]卷249联系到明代西北有着东起东胜关西至嘉峪关的漫长防线,那么迫于西北严峻的边防形势以及现实情况的考虑,明初不得不在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两个西北最高军事机构之下分置行太仆寺这样的专门机构,来对各司所属卫所官军所用的马匹进行管理。

具体来说,陕西行太仆寺衙门治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负责提调陕西都司所属西安等二十八卫、凤翔等二十所、清水等七十四营堡官军骑马,比较固原、平凉、庆阳、秦州四卫官马攀牧,印烙陕西苑马寺所属监苑牧马和陕西都司所属卫所官军骑操马。[3]甘肃行太仆寺衙门治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县),负责陕西行都司所属凉州等十二卫、镇夷等三所官军骑操马的提调、比较、印烙等。[4]

(二)陕西、甘肃苑马寺

苑马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官马的牧养孽生,以确保西北官军骑乘所用。其下属的监苑机构实质上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家划定的国有牧场。毫无疑问,明成祖北迁后,西北边防的压力相较于洪武时期更加严峻。而只依靠西北各边卫所官马的自身繁衍显然无法满足各边的实际需要,那么为了保障西北各边卫官军用马的供给和牧养,于行太仆寺之外另置一个专门机构就显得十分必要。故“是年明成祖救谕甘肃总兵宋晨、宁夏总兵何福,全权委托他们着手建立陕、甘两寺,下设监苑遍及陕甘宁青四省区。”[5]永乐四年,二寺同时被置,由寺、监、苑三级机构组成。

陕西苑马寺衙门治平凉府,下辖六监二十四苑基本散布在庆阳、延安、平凉、巩冒和监挑五府境内,具体位置如下:1.长乐监(今宁夏固原县),并开城、广宁、安定、粥隆四苑;2.灵武监(今宁夏灵武县),并清平、安边、万安、庆阳四苑;3.同川监(今甘肃庆阳县),并天兴、嘉靖、永康、安胜四苑;4.威远监(今宁夏隆德县),并武安、陇阳、保川、泰和四苑。5.熙春监(今甘肃临洮县),并康乐、凤林、香泉、会宁四苑;6.顺宁监(今陕西志丹县),并云骥、升平、延宁、永昌四苑。

甘肃苑马寺衙门治所颇多变动,由西宁卫治(今青海西宁市),后迁到碾伯所(今青海乐都县),最后定于甘州卫治。其下辖的六监二十四苑则大致散布于西宁、甘州、凉州、山丹、庄浪等卫境内。具体位置如下:1.甘泉监(今育海互助县),并广牧、麟麟、温泉、红崖四苑;2.祁连监(今青海互助县),并西宁、大通、永安、古城四苑;3.临川监(今宵海民和县),并岔山、巴川、暖川、大河四苑;4.武威监(今甘肃山丹县),并和宁、大川、宁番、洪水四苑;5.宗水监(今青海乐都县),并清水、美都、永川、黑城四苑;5.安定监(今甘肃古浪县),统武胜、永宁、育山、大山四苑。

其中,陕西苑马寺曾于正统年间遭到大规模的裁撤,随后虽有补充,但到了弘治朝后期,其下辖的六监只余两监—长乐监和灵武监,集中于固原镇以及平凉府附近。而甘肃苑马寺及下辖监、苑则于正统二年被尽数裁撤[6]卷29。

如前所述,从陕西、甘肃两大寺所辖监苑的地理分布看,其范围基本遍及了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四省区的广袤地区,横跨了东西两千余里。再深入一点可以发现,陕西、甘肃两地监苑大多选在水土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比如陕西苑马寺主要位于今宁夏的固原和甘肃的部分地区,甘肃苑马寺则主要分布于今天青海的河湟地区。也就是说其地理分布与其分布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理论上来说是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

三、明代西北环境的变迁

实际上,西北地区在发展畜牧业方面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的。首先来说拥有辽阔的适宜放牧的高山草甸型草原,另外西北地区以季节分明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温凉干燥,比较适合马匹的生长。正所谓“马者,火畜也。其性恶湿,利居高燥之地。”[7]明代前期西北的马政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牧草丰美,马匹蕃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北地区实际上也存在着阻碍畜牧业发展的“地理缺陷”,集中表现为其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性。

生态环境在经过长期的演化之后会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这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又会受到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以及恶劣的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使得环境恶化、生态退化,最终形成生态环境脆弱问题。而西北地区就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西北干旱区[8],突出表现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物种群相对单一,也就是说其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比较简单的,而这种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在外界因素的过度作用下,很容易遭到破坏并且很难得到恢复,从而导致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以说,西北地区虽然在理论上是宜牧的,但在实际的历史发展时期内,由于历史的以及人为的原因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导致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往往是比较艰难的,从而也使得以畜牧为基础的马政难以为继。当然,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逐步恶化的过程,但每个时期的具体状况是不尽相同的。朱士光先生在概括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化基本特征时就曾指出,“就我国西北地区而言,历史上以秦汉、唐及明清等三个时期人为活动强度较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也最为显著。”[9]下面就明代的环境主要要素的变化及其对马政的影响做相应的论述。

(一)气候变迁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是地球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变化会对其他自然要素诸如动物、植物等造成明显的影响。而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农牧业的发展十分依赖于气候的变化。首先从整体上来说,明代的气候是由暖转冷的,其中北方气候转冷的趋势相对来说最为明显。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可以知道,明清时期整体上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第四个寒冷期,其中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与明泰昌元年(1620年)是相当寒冷的小冰期[10]。

随着寒冷期的到来,干旱也相伴出现,表现为降水量开始减少,降水的区域也不断向南移动。一方面,极度干寒的天气不利于牧草的生长,从而威胁到马匹的生存,直接对西北官牧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气候的变动还导致了农牧分界线的南北移动,在寒冷时期,牧区的范围向南移动,到了转暖期,农区又逐渐北扩,从而导致了农牧业争地的矛盾,大量的牧场被屯垦,《明史》曾记载弘治中期,杨一清奉命督理陕西马政,经他核实,“诸监草场,原额十三万三千七百余顷,存者已不及半。”[5]卷92使官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总是以理想状态作为追求目标的,立法审议也不例外。作为一种法律程序,立法审议自然应当符合公正、效率与科学的要求。除此之外,立法审议还应符合民主的基本要求,这些价值取向决定了立法审议的应然形态。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明初的一段时期内,气温相对来说比较温暖,西北地区的牧草、马匹生长良好,官牧得到了相当好的发展。随后气候转冷,其适牧区开始向东、南等地扩大,农牧线开始南移。到了16世纪,气候又有所回升,再加上杨一清的整顿,其马政略有恢复。最后进入新的寒冷期,之前累积的一些问题迅速爆发,西北马政终归于衰败。

(二)植被变迁

植被作为构成生态环境系统中活跃的因素之一,能够直接反映出不同时期内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而森林植被由于具有保持水土、抵御水旱灾害的作用,不仅能为牧草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土地的沙化和盐碱化,黄土高原区作为明代西北地区中最为广袤的区域,范围包括今天的陕北、陇中以及陇东、宁夏固原等地,是西北地区马政监、苑的主要覆盖区,所以其森林植被的变化对西北地区的马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是整个明代,北方森林植被减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史料记载,明初永乐年间至正统年间初期,“自偏头、雁门、紫荆、历居庸、潮河川、喜峰口,直至山海关一带,”[2]卷63森林覆盖率尚高,延袤数千里。而到了明孝宗时,“易州山川,林木已空。”[11]在16世纪初以后,明代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更是直线下降。史念海先生就曾指出,“黄土高原的森林资源是从明代中叶以后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12]

(三)土地沙化

如前所述,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黄土高原,由于历史时期的包括自然和人为的一些原因,使其黄土的土壤成分已经基本定型。而黄土的疏松特性使其不易保持水份,粉尘特征又使其极易被风吹走,再加上紧邻原始沙漠区,可以说随时面临着土地沙化的威胁。而明代土地沙化的问题依然存在,相较之前甚至更加蔓延和加剧,这与同一时期森林资源以及草场的破坏是一致的。下面以宁夏北部为例,对其沙化过程做一简述。

据文献记载,宁夏的土地沙化始于北魏时期,唐宋时期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当然,具体的面积已经无法确定,但相关学者的研究无疑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赵文林先生就认为“今人一想到宁夏附近一片地区就联想到沙漠。在十一、十二世纪那些地方的沙漠没有现在的一半,多数地方是可游牧的草原,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耕地。”[13]那么按照赵先生的说法,在唐宋时期宁夏的土地沙化整体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而到了明中期以后,土地沙化问题愈加严重。时人曾作诗云:“长城关外贺兰东,白草黄沙日日风。”[14]这表明,当时这一地区土地沙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而且长时段的大风使沙化现象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终明一代,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环境变迁整体上来说是趋于恶化的,首当其冲的便是导致牧场的萎缩。而在马政发展历程中,草场实际上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明史》云:“按明世马政,法久弊从。其始盛终衰之故,大率由草场兴衰。”[5]卷92弘治中期,杨一清奉命督理陕西马政时,经他核实,“诸监草场,原额十三万三千七百余顷,存者已不及半。”[5]卷92如此大规模的衰减,除了被宗亲侵占的人为原因外,上述提到的环境诸要素的变化也是导致的牧场缩减的重要原因。

四、环境变化的次生灾害

除上述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西北地区马政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明代频繁的自然灾害,其对马政同样有较强的影响力。

西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系统,使之成为了我国灾害频发地区。而且灾害的类型多样,包括旱灾、雹灾、霜冻、涝灾、疫灾等。下面就对马政造成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做简要论述。

(一)旱灾

根据学者们对明代历史文献的记载的统计结果显示,有明一朝,陕西地区共发生旱灾162次,比例为1.72,大致三年两旱;甘青宁地区共发生旱灾154次,比例为1.80,平均每9年中有5年旱灾。[15]其中还有12次较大规模的旱灾,尤其是中后期,旱灾年份常常持续数年,危害极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连年的干旱会严重加剧土地的沙化,进而导致草场退化、牧草大幅度减产。这样马匹等牲畜的草料供应就难以保障,从而造成“草枯马瘦”。另一方面干旱还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河水断流,使得人、马饮水出现困难,严重的年份更是会直接导致牲畜因缺水而死亡。

(二)雹灾、霜雪冻灾

如前所述,明朝的气候整体上是逐渐转冷的。而低温的天气则会导致雹灾和霜雪冻灾害的发生。根据袁氏《西北灾荒史》的统计分析,关于西北地区的冰雹灾害,大致平均4到5年便发生一次,其中关中、陇东、陇中是高发地区,陕南、宁夏固原等地稍次,霜雪冻灾害次数则相对少一些。虽然大都以局部、小范围的形式出现,但其对马匹等牲畜的危害往往是致命的。不仅会阻碍马匹等牲畜的生长、甚至会出现冻伤、冻死的现象。《明实录》中多有记载:“陕西固原州雨雹大拳、如鸡卵,伤禾稼坏人畜,”[16]卷225“四月二十二日,苑马寺广宁、开城、黑水、清平、万安等六苑,冻死牧马一千一百五十四匹。”[16]卷573“本年四月二十二日,固镇大雪,冻死在场营马骡驼共一千九百九十九匹头只。”[16]卷193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恶劣寒冷的天气带来的冰雹、霜雪冻等灾害对马匹等牲畜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三)其他灾害

明代除了上述的对马政造成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外,还有一些灾害也会阻碍马政的正常发展。首先是风沙灾害,明代西北地区主要是以寒潮大风以及沙尘暴等灾害为主。然后是蝗灾,是一种旱灾的伴生灾害,“干旱天气正是蝗蝻等害虫迅速滋生繁殖的温床,故旱蝗灾害往往前后相继,或同时发生,从而更加重了灾害的程度。”[17]再有就是鼠灾,啃食田禾。以上这些灾害虽不像旱灾、霜冻灾害等那样严重,但它们对草场的威胁同样很大,也会对西北地区畜牧业乃至马政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五、余论

明代西北地区马政的兴衰是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产生的次生自然灾害的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西北地区畜牧业包括官牧的发展,从而使得以之为基础的马政无以为继,最终走向了衰败。而明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除了历史时期的干旱化趋势以及适逢寒冷期而导致气候的整体干冷等自然因素自身变化外,更重要的便是人为的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规模的毁林毁草去开荒种地,使得农、牧、林的比例失调,最终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造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史为今用,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完全可以吸取明代西北马政失败的教训并借鉴明代后期为改善环境做出的一些努力的经验。比如合理调整西北地区农、牧、林三者的比例,使之达到适应生态发展的最佳状态。还有就是把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到底层,并与当地农牧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等等,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沙化西北地区西北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缠海鞭杆—西北棍
寒露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提升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
赞美夕阳红
狭路相逢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