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辉 白静科 李建华 史宏志 蒲团卫 张生杰
摘要 河南烟区是我国浓香型烟叶的主要产区之一,但近年来存在着浓香型风格弱化的问题。从烤烟致香物质产生的主要途径出发,比较了河南与其他烟区烤烟致香物质及风格的差异,综述了省内各烟区的生态环境和烟叶致香物质及风格状况,指出气候和土壤生态的特异是形成河南浓香型烟叶风格的重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恢复并发展河南浓香型烟叶生产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河南烟区;浓香型烟叶;致香物质;风格;成因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4-0207-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Henan tobacco-growing area is one of the major producing regions of strong flavor type tobacco in China,but there has been an issue of weak strong flavor type in recent years.Through analyzing the main pathway of the production of aroma substances in flue-cured tobacco,this paper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tobacco aroma substances and style in Henan area and other areas,summarized the condi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obacco aroma substances and style in all tobacco areas in Henan area,indicated that the ecological differences of climate and soil were important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obacco strong flavor type in Henan area,and put forward pointedly the main measures in recovering and developing the production of strong flavor type tobacco in Henan area.
Key words Henan tobacco-growing area;strong flavor type tobacco;aroma substance;type;cause
香气是评价烟叶内在质量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指标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烟叶品质的优劣[1-2]。烟叶香气的质、量、型状况是由多种致香物质的组成、含量、比例及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2]。河南烟区是黄淮烟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浓香型烟叶的主要产区之一。河南与国内其他植烟地区在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方面差异较大,同时河南省内的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3-4]。生态因素是决定烟叶香气风格形成的主导因素,其通过影响各致香成分的含量和组成比例,使河南与其他香型烟区烟叶风格产生较大差异,使河南烟叶香气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河南浓香型烟叶致香物质及风格进行地域特征的总结研究,并对河南浓香型烟叶风格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恢复和发展河南浓香型烟叶生产提供参考。
1 烤烟致香物质产生的主要途径
烟草中的致香物质一般不是碳、氮等物质代谢过程的直接产物,而是先合成酯类、萜类等不具备挥发性的大分子物质,它们在烟草成熟、调制、醇化和燃烧过程中通过酶促反应、高温高湿条件下的氧化、重排和裂解反应转化形成了多种香气物质[5]。将烤烟致香物质按烟叶香气前体物进行分类,可分为质体色素降解物、苯丙氨酸类降解物、类西柏烷类降解物和美拉德反应物等4类[2]。
1.1 质体色素降解物
烟草质体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是烟叶重要的香气前体物[2],其降解产物是所测定的中性致香物质中含量最高的,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 85%~96%[1],其中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含量占8%~12%,对烟叶香气质量的影响较大[6]。
叶绿素的主要降解产物为新植二烯和植物呋喃。新植二烯是烤烟中性挥发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它可直接大量转移到烟气中,减轻刺激并柔和烟气,同时其还具有使烟叶中其他挥发性香气物质、致香物质及添加的香气成分进入烟气的作用;植物呋喃由新植二烯进一步分解转化得到,具有清香气味[7]。类胡萝卜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新黄质、紫黄质和叶黄素,它们在烟叶成熟和烘烤过程中的降解以及烤后样中适当的含量对于保持烟叶风格特色的稳定和改善香气品质至关重要[8-9]。烟叶经调制、醇化后,95%的类胡萝卜素都氧化降解,同时因双键断裂位置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碳原子数的酮类、醛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0]。研究表明,现今已有80多种C7~C13的香味化合物作为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被鉴定出,主要有β-大马酮、 β-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氧化异佛尔酮、巨豆三烯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 β-紫罗兰酮和β-大马酮能增加烟草的花香味,尤其是产生典型的清香;巨豆三烯酮具有烟草香和辛香底韵,能显著增强烟香,改善吸味,调和烟气,减少刺激性;香叶基丙酮和二氢猕猴桃内酯可起到增加烤烟香气和消除刺激性的作用[6,11-12]。这些香气成分的阈值相对较低、香气质较好、对烟气香气贡献率大[13]。同时这些重要的致香成分已被人工合成,作为烟用香精香料添加到煙草中,起到了增香补香的作用[12]。
1.2 苯丙氨酸类降解物
苯丙氨酸类降解物包括苯甲醇、苯乙醇、苯甲醛、苯乙醛等成分,对烤烟的香气具有良好的影响,是烟草中含量较丰富的香味成分[2]。在烤烟调制及醇化过程中,苯甲醛、苯乙醛一直是微量成分,变化不大;但苯甲醇、苯乙醇在调制过程中显著增加,醇化6个月后含量达最高,比青烟高1.5~40.0倍。随着醇化过程的继续,早期代谢产物进一步转化,导致苯乙酸甲酯、苯乙酸乙酯、苯乙酸甲醇酯、苯乙酸乙醇酯等酯类成分增加[14]。苯甲醇具有弱花香,苯乙醇具有甜香、香味香、坚果香,苯乙醛带有皂香、焦香,它们对烤烟的果香、清香贡献最大[5]。
1.3 类西柏烷类降解物
类西柏烷类物质是烟草中重要的烟叶香气前体物,属于单环二萜类化合物。它是烟叶腺毛分泌物,在鲜烟叶中以无味的表面蜡质形式存在,在烟叶调制和醇化过程中大部分发生降解并且产生多种烟叶烟气中有价值的香气物,其降解产物总数可超过60种,约为烤烟质量的0.23%[12]。烟草中主要的类西柏烷类化合物是西柏三烯二醇,其降解产物茄酮是烟草中重要的香味物质之一,茄酮本身具有良好的清香气息,可以作为重要的单体香应用于卷烟香料[12]。茄酮经还原、水合、氧化形成C12或C13等较易挥发的芳香物,如茄醇、降茄二酮、水合茄醇,这些物质也是重要的香味成分[15]。茄酮的氧杂双环化合物具有特别的香味,对改善烟草的香吃味也有重要作用。在烟叶调制过程中西柏三烯大量降解;在醇化过程中茄酮含量持续增加,并在醇化2年的烟叶中含量最高[8]。
1.4 美拉德反应物
美拉德反应,即氨基酸和糖类之间的非酶棕色化反应,与烤烟的特征性香味有一定关系[2]。烟叶在调制、醇化、发酵过程中蛋白质水解形成氨基酸、淀粉水解形成糖,其含量分别高达1%和22%,两者反应产生复杂的混合物,包括各种挥发性化合物和大分子的棕色化合物,即为美拉德反应物[15]。烤烟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可达烟叶干重的2%~3%,赋予了烟叶特有的香气。现在已知的反应路线有3条:一是氨基酸降解成少1个碳原子的醛类或酮类,其反应生成物氨基酮类经自身缩合,可变为吡嗪类化合物;二是还原糖在氨基酸、氨或者氨基化合物的作用下,可以在较低温度时转化成吡咯的多种羰基化合物;三是糖类环化成呋喃及其衍生物[10]。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香气物质包括酸类和羰基化合物、吡咯、吡嗪类衍生物和氮杂环类的吡啶等共计68种[8]。这些成分的香味有好有坏,同时烟叶基础化学物质和加工处理条件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反应产物[15]。然而,美拉德反应过程复杂,许多反应机理目前仍不清楚,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2 河南与其他烟区致香物质及风格的差异比较
香型是烟叶燃吸时产生的香气风格,由香气香韵组成;香韵是用来描述发香物质或加香制品所带有的某种香气的韵调[16-17]。烟叶香型和香韵特色是中式卷烟风格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烟叶质量风格特色的重要表征[18]。烟叶香型和香韵取决于其所含的致香物质,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所生产的烟叶致香物质存在差异,导致其香型不同,香韵彰显程度也不同[19]。
2.1 河南与其他香型烟区致香物质及风格的差异比较
一般认为河南烟叶代表浓香型烤烟风格,贵州、东北烟叶代表中间香型,云南、福建烟叶代表清香型[18,20]。对比三大香型主体香韵、特征香韵发现,浓香型的主体香韵为焦甜香、焦香、木香、辛香等,焦甜香韵突出;中间香型的主体香韵为正甜香、辛香、木香等,正甜香韵突出;清香型的主体香韵为清甜香、木香、青香、辛香等,清甜香韵突出[21]。左天觉等[22]认为各地烤烟内致香物质种类基本相同,烤烟香气风格的差异是致香物质间组成比例不同而造成的。清香型烟叶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香气物质较多;浓香型烟叶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香气物质较多[2,23]。周冀衡等[13]研究了各典型香型的煙叶,认为国内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表现为清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表现为清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非质体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表现为浓香型>清香型>中间香型。具体表现为浓香型烟叶中茄酮、氧化茄酮、糠醛、5-甲基糠醛等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和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比其他香型烟叶低,而乙酰基吡咯、苯甲醛、苯乙醛、苯甲醇、苯乙醇和吲哚等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含量则比其他香型烟叶高。李章海等[24]筛选出了9种对烟叶香型风格有显著影响的香气成分,认为对烟叶浓香风格形成贡献大小为茄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异戊酸>二氢-β紫罗兰醇>法尼基丙酮>苯甲醇>巨豆三烯酮;对烟叶清香风格形成贡献大小为大马酮>棕榈酸甲酯。
2.2 河南与其他浓香型烟区致香物质及风格的差异比较
河南、安徽、湖南作为我国浓香型烟叶的主要产区,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其香韵种类、强度和特征致香物质均存在个性化差异[20,25]。王雪丽[26]对浓香型烤烟风格特征进行了香型细分和特征致香成分挖掘,结果表明,豫中南为焦甜香焦香平衡区,其特征致香物质是苯甲醇、苯乙醛、巨豆三烯酮3和4、糠醇、糠醛以及4-二甲基-2,5呋喃二酮;豫西为焦甜香正甜香风格区,其特征致香物质是苯乙醇、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和异佛尔酮;皖南为焦香焦甜香风格区,其特征致香物质是巨豆三烯酮1和2、6-甲基-5-庚烯-2-酮、 β-二氢大马酮、氧化异佛尔酮、新植二烯和茄酮;湘南为焦甜香焦香风格区,其特征致香物质是香叶基丙酮、 β-大马酮和螺岩兰草酮;湘中东为坚果香焦甜香风格区,其特征致香物质是2-乙酰基呋喃、藏花醛、巨豆三烯酮3和二氢猕猴桃内酯;湘中南为正甜香焦香风格区,其特征致香物质是β-环柠檬醛和2-乙酰基吡咯。在我国当前的烟叶生产中一般性烟叶正逐步丧失市场,而优质特色烟叶需求将不断增大。不同浓香型风格烟叶作为中华、利群、黄金叶等国内重点品牌中不可或缺的烟叶原料,必将在越来越精细的卷烟消费需求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确各产地烟叶质量风格特色、探寻其形成的物质基础、通过合适手段彰显各产区烟叶风格特色,也将成为烟叶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 河南浓香型烟叶致香物质及风格分析
河南烟区是我国重要的浓香型烟叶生产区。所产烟叶香气浓郁,吃味醇厚,劲头较大,余味较舒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省内除豫北盐碱地外,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地形和气候都适于烤烟的生长,豫西丘陵地区更是生产优质烤烟的理想地带[27-28]。在全面提升我国烟叶和卷烟质量水平的要求下,加大浓香型烟叶的使用量已成为卷烟减害降焦、增香保香的重要手段[29]。因此,恢复并彰显河南烟区烤烟浓香型风格已成为当前烟叶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3.1 豫西烟区
豫西丘陵山地烤烟区包括三门峡、洛阳、济源和郑州的登封等。该区常年烤烟种植面积和烟叶收购量分别占河南省的45%和42%,是全省主要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30]。豫西烟区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烤烟生产多分布于海拔300~1 000 m的低山丘陵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在烤烟生产季节4—9月,平均气温为20.7 ℃,平均降水量为133 mm,但月份间降水分布不均,烤烟生长前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烤烟生长期间的总日照时数为806.5~914.9 h[31-33]。总体而言,该区具有良好的光、温、水、热等条件,能较好地满足烤烟生长需要,是烤烟的适宜产区。豫西烟区主要植烟土壤为褐土,土壤含有机质11.1 g/kg、全氮0.8 g/kg、速效磷11.6 mg/kg、速效钾210.3 mg/kg,该区约60%的土壤缺锌,整个烟区普遍缺硼。烤烟施肥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稳氮、增磷、补钾,缺锌补锌和普施硼微肥”的原则适当增施有机肥,在烟草专用肥料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硼等微量元素,使各元素供应平衡[30-32]。
陈飞[34]采集了洛阳和三门峡的烟叶进行致香物質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各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大小依次为新植二烯(401.48 μg/g)>类胡萝卜素类降解物(70.44 μg/g)>类西柏烷类降解物(56.42 μg/g)>美拉德反应物(31.34 μg/g)>苯丙氨酸类降解物(13.20 μg/g),并且类西柏烷类降解物的变异系数最大(64.76%),新植二烯次之(58.19%),类胡萝卜素降解物最小(28.77%)。不仅如此,豫西烟区的不同产烟地市间致香物质总量也存在差异。三门峡烟叶致香物质总量较高,在河南省处于中间水平;而洛阳、济源和郑州地区烟叶致香物质总量较低,在河南省处于最低水平[35]。豫西烟区烟叶具有浓香型的特征,其香气浓郁,香气质细腻,香气量足,吃味较好,是符合我国大众消费者口味的优质原料,适合开发调味型主料烟[36]。
3.2 豫中烟区
豫中平原烤烟区处于豫西山地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带,包括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地市烟叶种植区域,该地区自西向东地势渐低,平原面积比较大,海拔高度为30~100 m,是我国种植烤烟最早的产区之一,全区适宜种植烤烟面积约为36.67万hm2。豫中烟区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烤烟大田生长前期日均温21 ℃左右,中期日均温27.6 ℃左右,成熟期日均温26 ℃以上;生产季节5月降雨量71.1 mm,6月降雨量69.2 mm,7—8月降雨量307.7 mm;总日照时数2 330 h左右,平均日照率为52%,适宜生产优质烤烟[37]。豫中烟区植烟土壤分为褐土、潮土、黄棕壤土、棕壤土和砂姜黑土5个类型。土壤含有机质15.9 g/kg、全氮0.89 g/kg、速效磷12.3 mg/kg、速效钾143.8 mg/kg,该烟区缺锌土壤占67.6%,普遍缺乏硼。与豫西烟区相比有机质含量较丰富,速效钾含量较低,锌、硼等元素供应相似,都较缺乏,生产上应重点补充[37-38]。
对豫中烟区25个烟叶站采集的50份中部叶进行分析可得,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大小为新植二烯(781.32 μg/g)>类胡萝卜素类降解物(71.24 μg/g)>类西柏烷类降解物(42.92 μg/g)>美拉德反应物(24.46 μg/g)>苯丙氨酸类降解物(17.82 μg/g),并且新植二烯的变异系数最大(34.86%),类西柏烷类降解物次之(22.52%),苯丙氨酸类降解物最小(14.01%)[39]。豫中烟区不同植烟地市间烟叶致香物质总量(除新植二烯)差异不大,且在河南省处于中间水平[35]。豫中烟区烟叶是河南浓香型烟叶风格的典型代表,该区烟叶浓香风格突出,油润丰满,香气浓郁,吃味优美,是发展特色中式卷烟不可或缺的主要原料[36]。
3.3 豫南烟区
豫南烟区包括信阳、驻马店两市所在的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烟叶种植区以及南阳盆地烟叶种植区。信阳和驻马店南依大别山,西靠桐柏山,海拔35~800 m,地形地貌为平原、丘陵、山地各占1/3。两市目前年植烟面积0.8万hm2左右。该区气候大部分为暖温带气候,4—9月的平均气温为21.0~23.2 ℃、总日照时数为1 146.5 h、平均降水量为728.8 mm。南阳盆地北依伏牛山,南接壤北丘陵地,西靠秦岭,东临桐柏山,整个盆地地形近椭圆。南阳年植烟面积1.3万hm2左右。该区气候特点与信阳、驻马店两市相近,常年日均气温≥20 ℃的终止日为9月15—20日,南阳盆地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的总日照时数为638.7~941.4 h,烤烟生产季节总降水量为341.2~454.3 mm,但多数县6月中旬平均降水量仅为16.5 mm,影响了烤烟前期生长[32,36]。豫南烟区土壤为棕壤、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油黄土和黄老土等。土壤含有机质12.7 g/kg、全氮0.84 g/kg、速效磷15.0 mg/kg、速效钾130.7 mg/kg、氯离子14.4 mg/kg[32]。
对南阳烟区的C3F样品进行致香物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各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大小为新植二烯(788.25 μg/g)>类胡萝卜素类降解物(115.09 μg/g)>类西柏烷类降解物(93.95 μg/g)>美拉德反应物(32.97 μg/g)>苯丙氨酸类降解物(26.39 μg/g),并且类西柏烷类降解物的变异系数最大(33.95%),新植二烯次之(25.83%),类胡萝卜素类降解物最小(15.42%)[40]。豫南烟区各植烟地市烤烟致香物质总量(不包括新植二烯)差异较大,南阳烟区致香物质总量较低,在河南省处于最低水平;驻马店、信阳2个市的烤烟致香物质总量较高,在河南省处于最高水平[35]。豫南烟区烟叶介于豫西和豫中之间,配伍性和耐加工性均较好,香气质量也较好,是中式卷烟配方的优质主料烟和调味型烟叶[36]。
3.4 豫东烟区
豫东平原烤烟区包括商丘市和周口市,年植烟面积约0.8万hm2。该烟区地处黄河、沙颖河冲积大平原上,地势平坦,地貌单一,海拔30~100 m。豫东烟区属暖温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4~15 ℃,6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总日照时数为820~870 h,烤烟生产季节降雨量497.3~528.8 mm,但降水量不均匀,易出现夏旱秋涝,影响烤烟田间生长[32,36]。豫东烟区土壤以潮土为主,此外还包括13%的砂姜黑土,分布于淮河和沙颖河之间。土壤含有机质14.6 g/kg、速效氮63.0 mg/kg、速效磷15.3 mg/kg、速效钾151.0 mg/kg、氯离子14.6 mg/kg[32]。
苏永士等[35]根据香气物质总量(新植二烯除外)对河南不同地区403个烤烟样品进行系统聚类,将河南烟区分为了3类,认为商丘烟叶致香物质总量在169.48~189.44 μg/g之间,在河南省处于最低水平;周口烟叶致香物质总量在469.44~501.12 μg/g之间,在河南省处于最高水平。豫东烟区烟叶具有浓香型特征,但一般来说,其香气质较差,杂气较重,耐加工性中等偏上,烟叶配伍性也较差,其作为卷烟生产的辅料或填充料烟叶使用较多[36]。
4 河南浓香型烟叶风格成因分析
“生态决定特色”已是共识,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地形地貌是影响烤烟质量的主要生态因素[32]。
4.1 气候
气象条件是影响烤烟生长发育、烟叶风格的主要生态因素,也是时空分布差异最大的自然生态因素[41]。研究表明,成熟期日均气温>24.5 ℃是形成浓香型烟叶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移栽期的推迟,北方烟区烟叶浓香型显示度逐渐降低,南方烟区烟叶浓香型显示度逐渐升高[42]。另一方面,焦甜香与成熟期降雨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成熟期的降雨量>350 mm时能明显提升烟叶焦甜香韵;焦香与旺长期和成熟期的日均温、日照时数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这可能与较强烈的日照促使干物质合成较多有关[42-43]。但黄中艳等[44]认为,烤烟大田生长中后期较高的平均温度、日照偏多、雨量偏少可能是浓香型烟叶风格形成的重要生态条件,而后期多雨、寡照可能是清香型烟叶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河南浓香型烟叶主产区7—8月的强光高温气象条件可能正是浓香型烟叶形成的优势生态因素,而烤烟成熟期的降雨量对烟叶风格的形成还有待继续研究。
4.2 土壤
氮素对烟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和风格特色的彰显有重要贡献,在烤烟生长前期,充足的氮素供应能够促使烟叶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和香气前体物;在生长后期,及时减弱氮代谢能够促进光合产物和香气前体物充分降解和转化[2]。浓香型烟叶产区成熟期高温、强光、降雨量较大,致使土壤氮矿化量在移栽后75 d达到高峰,且烤烟在成熟期以吸收土壤氮为主,这些都与烟草对氮素的需求規律不一致,阻碍了烟叶的正常成熟落黄[45]。因此,为了获得优质烟叶,浓香型产区的烤烟品种应具有较高的耐肥性。对于耐肥烤烟品种,当烟叶叶龄在40~60 d时,氮素代谢中同化和转移NH4+的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下降,氮素同化能力降低,造成细胞内NH4+积累,其向细胞外转移,致使质外体氨浓度和氨补偿点提高,氨气挥发量加大,氨气挥发促进了氮素的再转移,这是耐肥品种的氮代谢特征[46-48]。
武云杰等[47]选用氮素利用效率为中烟90 5 结论与讨论 生态因素决定着各烟区烟叶风格特色,在现有科技条件下烤烟的关键生长阶段仍然必须在露天环境中,而人类对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还很难做出根本性改变。因此,选育优质烤烟品种、实施优良栽培措施将成为改善烟叶品质和彰显浓香型烟叶风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烟区的土壤生态逐渐恶化,常年掠夺性的耕作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烟叶浓香型风格不断弱化;另一方面,河南烟区长期以来烤烟品种种植单一,缺乏能彰显河南烟叶特色的新品种去替代[51]。 通过对河南浓香型烟叶风格的成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恢复和发展河南浓香型烟叶生产。一是改良烤烟品种氮代谢特性。烟叶衰老期氮素利用效率低的品种氮素吸收和再同化能力弱,再转移能力强,氨气挥发量大,烟叶氮素营养物质降解速度快,易成熟落黄,利于烟叶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和致香物质的积累。豫烟10号的氮代谢遗传特性受土壤氮供应能力大小或施氮量多少的影响较小,即使在较高的氮素供应水平下也能保持稳定的衰老进程,烟叶落黄好[46],生产上可在适宜产区进行种植。二是提高烟叶致香物质积累。对浓香型烟叶风格形成贡献最大的是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和茄酮[24,52-53],而茄酮是仅有腺毛头才分泌的西柏三烯二醇的主要降解产物[54],因而提高烟叶腺毛密度、分泌物和质体色素降解量对于彰显浓香型特色烟叶风格具有重要意义。对比不同烤烟品种,豫烟11号的质体色素降解量、叶面分泌物、西柏三烯二醇含量及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均高于云烟87和中烟100[55-56]。此外,增大芝麻饼肥在烟用肥料中的比例,烟叶腺毛密度和叶面分泌物数量也逐渐增大[57]。三是提高烟叶钾含量。河南烟区土壤钾含量相对较高,但土壤钾的有效性较低,肥料钾也容易被土壤固定,导致烟草对钾素的利用率较低,出现“富钾土壤贫钾烟”现象。富钾基因型烤烟品种农大202叶片钾积累能力较强,H+分泌量、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及ATPase活性显著高于一般型品种,根系钾离子吸收速率较高[58]。另一方面,改变钾肥种类、施用方式、提高钾肥施用量及通过生化措施等也可调控烟叶钾含量,明显提高烟叶中的致香物质总量。发展河南烟叶的关键在于浓香型优良品种的选育,深入研究优良品种生长发育特点,实现相应栽培措施配套,是河南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的重要途径。
6 参考文献
[1] WEEK W W.Chemistry of tobacco constituents influencing flavor and aroma[J].Recent Advance in Tobacco Science,1985(11):175-200.
[2] 史宏志,刘国顺,杨惠娟,等.烟草香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郭灵燕,袁红星,海洋,等.河南省不同香型烟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0(6):40-44.
[4] 韩晓哲,丁永乐,何澎,等.湖南与河南烤烟烟叶中挥发性致香物质的对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137-140.
[5] 杨虹琦,周冀衡,杨述元,等.不同产区烤烟中主要潜香型物质对评吸质量的影响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11-14.
[6] 王新发,杨铁钊,殷全玉,等.氮用量对烟叶质体色素及中性香气基础物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1):185-189.
[7] 周昆,周清明,胡晓兰.烤烟香气物质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2):58-61.
[8] 史宏志,韩锦峰,官春云.烟叶香气前体物在成熟和调制过程中的变化[J].作物研究,1996,10(2):44-49.
[9] 过伟民,蔡宪杰,王信民,等.不同种植区烤烟烟叶类胡萝卜素与外观质量指标分值的关系[J].中国烟草学报,2010,16(增刊1):42-49.
[10] 景延秋,宫长荣,高玉珍.烟草香味物质及其形成的前体物质研究进展[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26(1):94-98.
[11] 黄永成,宫长荣,郭瑞,等.烤烟中色素与香味物质的关系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8(2):5-8.
[12] 叶荣飞,赵瑞峰.烟草香气物质来源[J].广东农业科学,2011(5):51-53.
[13] 周冀衡,杨虹琦,林桂华,等.我国不同烤烟产区烟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1):20-23.
[14] WAHLBERG I K,KARLSSON K,JOHNSON W H.Effects of flue-curing and ageing on the volatile,neutral and acidic constituents of Virginia tobacco[J].Phytochemistry,1977,16:1217-1231.
[15] 景延秋,宫长荣,张月华,等.烟草香味物质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5(2):44-48.
[16] 谢剑平.烟草香料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7] 赵铭钦.卷烟调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6.
[18] 唐远驹.关于烤烟香型问题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11,32(3):1-7.
[19] 邓小华,邓井青,肖春生,等.湖南产区浓香型烟叶香韵分布[J].中国烟草学报,2014,20(2):39-46.
[20] 刘国顺.烟草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1] 乔学义,申玉军,马宇平,等.不同香型烤烟烟叶香韵研究[J].烟草科技,2014(2):5-14.
[22] 左天觉,朱尊权.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
[23] 肖协忠.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4] 李章海,王能如,王东胜,等.烤烟香型的重要影响因子及香型指数模型的构建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55-2057.
[25] 冯永铿,杨虹琦,窦玉青.烟叶香型与特色定位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2,26(7):151-154.
[26] 王雪丽.浓香型烟叶香型细分及特征成分挖掘[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
[27] 叶金果.典型浓香型烤烟主要次生代谢物质及其与品质关系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28] 杨立均.河南省不同产烟区烟叶质量评价[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2.
[29] 刘丽,文俊,林锐锋,等.浓香型烟叶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04-9506.
[30] 黄元炯,张翔,毛家伟.豫西烟区土壤养分现状及其演变与烤烟施肥技术[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4):39-42.
[31] 张振平.中国优质烤烟生态地质背景区划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32] 王彦亭,谢剑平,李志宏.中國烟草种植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3] 汪孝国,王小东,范建立,等.豫西烟区气候因子与烤烟化学品质关系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89-992.
[34] 陈飞.豫西烤烟主要物理性状与化学成分及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35] 苏永士,马京民,李斌,等.河南省烤烟中性香气物质含量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9-13.
[36] 叶协锋.河南省烟草种植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37] 顿颂阳.豫中烟区烟叶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38] 毛家伟,张翔,范艺宽,等.豫中烟区主要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8(10):72-75.
[39] 张笛.基于GIS的豫中烟草区划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40] 朱海滨.南阳烟区土壤生态因子与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关系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41] 黄中艳.云南烤烟大田生长中后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J].作物杂志,2009(5):14-18.
[42] 杨园园,杨军杰,史宏志,等.浓香型产区不同移栽期气候配置及对烟叶质量特色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15,21(2):40-52.
[43] 杨军杰,史宏志,王红丽,等.中国浓香型烤烟产区气候特征及其与烟叶质量风格的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49(2):158-165.
[44] 黄中艳,朱勇,王树会.云南烤烟内在品质与气候关系的研究[J].烟草农业科学,2006,2(4):352-358.
[45] 杨志晓,刘化冰,柯油松,等.广东南雄烟区烤烟氮素累积分配及利用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6):1450-1456.
[46] 李飞,杨铁钊,张小全,等.不同施氮量烤烟氮素代谢差异及其对香气前体物形成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29(1):170-177.
[47] 武云杰,杨铁钊,张小全,等.不同烤烟品种烟叶衰老期氨气挥发及其与氮素代谢的相关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9):4027-4034.
[48] 武云杰,张小全,段旺军,等.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烤烟叶片衰老期间氮素代谢差异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2,18(5):23-28.
[49] 段旺軍,李东亮,戴亚,等.浓香型烟叶特色品种衰老期的氮素代谢特性[J].烟草科技,2012(5):65-68.
[50] 顾少龙,史宏志,苏菲,等.成熟期氮素调亏对烟叶质体色素降解和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2,27(5):207-212.
[51] 李彦平,郭芳阳,丁燕芳,等.河南省特色烟叶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和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13-16.
[52] 赵二卫,肖炳光,杨永霞,等.云南清香型烤烟质体色素合成规律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1,17(1):50-53.
[53] 史宏志,顾少龙,段卫东,等.不同基因型烤烟质体色素降解及与烤后烟叶挥发性降解物含量关[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346-3356.
[54] 韩锦峰,张志勇,刘华山,等.烟草腺毛及其分泌物西柏三烯醇类物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学报,2013,19(5):118-124.
[55] 李丽华,杨铁钊,张小全,等.不同基因型烟草叶片成熟过程中质体色素降解及相关酶活性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65-68.
[56] 王冬,孙九哲,彭玉富,等.不同品种(系)烤烟西柏三烯二醇代谢差异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14,20(6):63-69.
[57] 李伟,周清明,杨铁钊,等.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叶面分泌物数量及烟叶产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71-22273.
[58] 杨铁钊,杨志晓,聂红资,等.富钾基因型烤烟的钾积累及根系生理特性[J].作物学报,2009,35(3):53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