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雯婕 张 静 王建春 吴婷 张黎凤 魏红英
摘要 从脱毒苗培育、原原种培育、生产种苗扩繁等3个方面详细总结了草莓组培快繁技术,并介绍了该技术的示范推广情况,以期为草莓无病毒化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 草莓;组培快繁技术;示范推广
中图分类号 S66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4-0065-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草莓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无机盐、VC等营养物质,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被誉为“水果皇后”。草莓栽培多采用无性繁殖种苗,繁殖效率低,种苗易退化,果实渐小,且使病毒积累逐年加重,限制了草莓产业的发展。因此,利用组织培养获得大量脱毒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1-2]。笔者针对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的新疆哈密地区草莓生长发育特性、生产特点以及所处的自然生态条件,采用茎尖脱毒、瓶内增殖、温室扩繁相结合的方法,使草莓栽培向无病毒草莓迈进,推动无毒种苗向专业化、生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逐渐带动十三师乃至哈密地区的草莓生产向无病毒化迈进。
本文选用草莓优质品种妙香7号,它是由山东农业大学用红颜、甜查理杂交选育的暖地草莓品种,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口感好等优点。通过确定最优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利用显微镜逐层剥离生长点接种后置于培养室中培养,经过培育,产生小芽丛苗再进行继代培养。草莓组培苗经历外植体接入瓶内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培养健壮的瓶内苗以及从瓶内移栽到营养钵中,从而初步建立草莓脱毒苗组培快繁技術体系。将营养钵中的组培苗进行病毒检测从而筛选出无病毒原种苗,之后便可大量繁育,初步建立草莓脱毒种苗三级繁育术体系。
1 组培快繁技术
1.1 脱毒苗培育
1.1.1 培养基制作。本研究采用改良MS培养基,启动培养基将MS大量元素减半并附加0.5 mg/mL IBA+1 mg/mL 6-BA(葡萄糖40 g/L,琼脂8 g/L,pH值6.4)。
1.1.2 组培苗培养。采集健壮的草莓匍匐茎尖,用自来水(符合饮用水标准)冲洗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消毒剂杀菌消毒,在解剖镜下逐层剥离到0.2~0.6 mm的生长点放入盛有培养基的玻璃瓶中,置于培养室中培养,室温、相对湿度分别为25~28 ℃、50%~60%,每日光照12~14 h,光照强度2 500~3 000 lx[3]。待组培苗长出叶片后,选取健壮的植株,进行PCR病毒检测,检测合格的进行继代培养。60 d左右产生小芽丛苗,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其分隔成3~4株在一起的小芽丛,再放入新培养基瓶中培养[4],增殖培养基为改良的MS附加0.5 mg/mL IBA+1 mg/mL 6-BA(葡萄糖40 g/L,琼脂8 g/L,pH值6.4)。当瓶内苗增殖到需要数量时,将芽丛分成单株(每株2~3片叶)进行生根培养,生根培养基为改良的MS附加0.5 mg/mL IBA+0.5 mg/mL活性炭(葡萄糖40 g/L,琼脂8 g/L,pH值6.4),当有3~4条根、根须长0.5 cm时,从瓶内移栽到营养钵中。
1.2 人工智能温室培育原原种苗
培养基质应选用通透性好的德国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按8∶1∶1比例混合均匀,进行消毒处理、高压灭菌(121 ℃,30 min)。强光炼苗7~15 d,用镊子夹住草莓苗从培养瓶中轻轻拉出,在水中清洗附带在根系中的琼脂,避免损坏根系,放入加有水的容器内防萎缩,然后移入营养钵(规格12 cm×13 cm,提前装入基质浇透底水待用)[5]。移栽时根须全部入土,生长点露出基质表面。移完后用喷雾器轻喷水,即可冲洗幼苗叶片上的基质,又使根系与基质接触更紧密,以利于根系生长。保持营养钵内土壤含水量为70%~80%,小拱棚内湿度保持在100%,2周后去掉薄膜。2个月后,培养到原原种苗质量标准,即具有3片以上的新叶,根须长度达到3 cm以上且不少于5条。移栽结束后,幼苗的生长环境需要保持高湿度(85%~95%),且移植后的环境温度应稍高于移植前,白天温度25~26 ℃,夜间温度14~18 ℃[6-7]。
1.3 温室扩繁生产种苗
初步建立草莓脱毒种苗三级繁育技术体系,即原原种苗在第十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组织培养进行脱毒扩繁和营养钵基质育壮,原种苗在第十三师红星一场和柳树泉农场进行日光温室槽式基质繁育,生产种苗在第十三师红星一场和柳树泉农场进行网室槽式基质繁育。通过质量检测进行温室扩繁原种苗。针对温度、湿度、空气、光照、酸碱度等因素对草莓产量的影响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的人工管理条件。在温室种植槽内选择通透性好、土壤pH值微酸性、富含有机质的基质作繁苗基质。根据气候条件一般每株种苗可扩繁18~28株移栽苗,进行常规管理,须根发达、无病虫危害、达到要求的质量标准即可作为生产用育种苗。
2 示范推广
在温室大棚中进行示范推广,组织人员进行草莓快繁技术培训。根据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结合前期总结的草莓快繁技术,通过微茎尖接种、分化培养、继代增殖培养、瓶内生根、驯化移栽、苗圃育苗、原种苗扩繁等一系列操作流程,使草莓生产基本实现无病毒化栽(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5页)
培,并在温室大棚中进行示范推广。编制项目各年度实施方案,繁育草莓苗木10万株,推广草莓苗6座大棚。目前,已初步建立草莓脱毒苗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和草莓脱毒种苗三级繁育术体系,筛选出草莓优质品种及确定最优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配制完成草莓启动培养基656 L、增殖培养基868 L、生根培养基720 L,接种草莓茎尖2 260瓶;对生根的草莓无毒苗进行炼苗移栽,共移栽草莓组培苗6 246株,成活率达到95%以上,对移栽苗进行浇水、喷施营养液、通风等日常管理;将移栽的草莓苗分批移栽至智能温室繁育生产种,在第十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智能温室共繁育一代种苗6万株,二代种苗分别在第十三师红星一场推广2户共2座草莓大棚;在火箭三场推广1座草莓大棚;在柳树泉设施农业服务中心推广3座草莓大棚。
3 参考文献
[1] 张跃建,朱振林.大棚草莓配套栽培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12.
[2] 晁慧娟,刘敏,姬谦龙,等.红颜草莓茎尖培养与快速繁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10(4):14-16.
[3] 郑必平,徐慧东,刘文,等.草莓組培苗移栽驯化技术与优化条件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66-67.
[4] 李志强,王晶,丁国亮,等.草莓热处理结合茎尖脱毒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2(5):125-127.
[5] 周恒,罗静.草莓组培苗瓶外生根研究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08,37(6):60-61.
[6] 方博云,费鸣毅.草莓新品种:红颜[J].科技致富向导,2005(2):18.
[7] 张敏,张曙光,孙红绪,等.对影响草莓组培苗玻璃化若干因素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2(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