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翘 杜沛欣 陈瑜珍 袁亮 莫小路
摘要 本文介绍了线纹香茶菜的植物学形态和生长习性,从育苗、选地整地、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留种等方面总结了线纹香茶菜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线纹香茶菜的GAP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线纹香茶菜;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4-0052-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botanical morphology and growth habit of Rabdosia lophanthoide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Rabdosia lophanthoides was summarized from seedling cultivation,land selection and preparation,planting,field management,pest control,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seed retent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AP standardized planting of Rabdosia lophanthoides.
Key words Rabdosia lophanthoides;high-yield;cultivation technique
线纹香茶菜又称熊胆黄、土黄连,全草入药,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咽喉炎、妇科病、流行麻风等多种疾病,可解草乌中毒[1]。此外,线纹香茶菜具有保肝、护肝、抗炎、抗癌作用[2-5],是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等中成药以及溪黄草茶、溪黄八珍茶、溪黄草冲剂等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6]。
线纹香茶菜产于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及浙江,生于海拔500~2 700 m的沼泽地或林下潮湿处。广东省是线纹香茶菜种植历史较久的省份,随着对线纹香茶菜研究的深入,其药用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業开发利用,线纹香茶菜的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笔者对线纹香茶菜栽培的规范化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使示范地产量由6 000 kg/hm2提高到7 500 kg/hm2,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1 植物学形态
线纹香茶菜长30~80 cm,直径0.4~0.8 cm。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表面棕褐色,具柔毛及腺点;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有时中空。叶对生,多皱缩,纸质,易破碎,完整者展开后呈卵圆形或阔卵形,长3~8 cm,宽2~5 cm;顶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上下表面灰绿色被短毛及红褐色腺点,有柄。有时可见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水浸后以手揉之,有明显棕黄色汁液。气微,味微甘、微苦。
2 生长习性
线纹香茶菜为长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阳光下种植长势良好。线纹香茶菜对环境适应性强,在5~35 ℃时能很好地生长,在海拔1 500 m以下的长日照地区都能生长。线纹香茶菜苗期需要遮荫(50%左右荫蔽度),光照太强可抑制植株生长;成龄植株可增强光照,生长后期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旺盛。线纹香茶菜喜湿润,忌干燥,多分布在年降雨量在1 600~2 000 mm、雨量分布均匀、相对湿度在80%以上的地区,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疏松的砂质壤土最适宜,要求养分中等以上。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育苗
3.1.1 种子育苗。种子秋冬成熟,春季播种移植。因种子细小,整地时畦面土要细平,条播或撒播均可。下种后盖一层细河沙,上面盖稻草保湿,待出苗后揭去。施稀水肥1~2次,苗长至10 cm以上、具8~10片叶时可移植。
3.1.2 扦插育苗。春、夏季采用嫩枝扦插,从留种地或大田割取健壮枝条作插条,要求长约10 cm、具3~4个节,剪去基部1对叶片,插入苗床,扦插密度4 cm×4 cm。苗床基质最好用细河沙,上盖荫蔽度50%的塑料遮光网,防止阳光直射。为促进插条生根,可用150 mg/L萘乙酸浸渍插条下端10 s,洗净后扦插。扦插深度约为插条的2/3,以顶梢叶片露出畦面为度,覆土淋水,使插条与泥土紧密接触,盖上稻草,厚度以插条露出顶芽为度。插后常浇水保持湿润。一般7 d后开始发根,15 d后移栽。这种繁殖方法速度快,4—6月均可育苗,是种苗的主要来源。
3.1.3 分株育苗。当年收获后的老头,集中密植作为留种田,冬季需防寒、保湿。翌年春季用老头上分蘗出的新苗分株移植。这是线纹香茶菜留种的一种途径,也是为早期扦插繁殖提供插条的可行措施。
3.1.4 组织培养育苗。将采集的线纹香茶菜幼嫩茎、叶外植体用滴加少量洗洁精的水浸泡5~10 min,然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10~15 min,吸干表面水,转移至无菌条件下按照以下步骤操作。用适宜浓度的消毒液浸泡外植体,然后用无菌水清洗外植体数遍。把消毒好的茎切成长约1 cm的小段,叶切成1 cm×1 cm的小块,接种到含有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培养。培养条件为(26±1)℃、16L/8D。接种20~30 d,外植体即有密集的丛生芽分化出来,将丛生芽转移至增殖培养基上,增殖快繁至生产需求的用苗量,增殖的苗高2~3 cm、有2~3对叶时,转接到生根壮苗培养基中培养25 d,植株高达4~5 cm、生根数8条以上,带瓶转至室外自然光照下炼苗2 d后,将瓶苗取出,洗净根部培养基,种植到砂质苗床上驯化,苗床遮阳50%,每天喷水2~3次,20 d左右即可移栽大田。组织培养能够通过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成分的作用获得大量再生苗,繁殖效率是扦插繁殖的数百倍。
3.2 选地整地
选择向阳、排水良好、用水方便的五边地,以松软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尤其是富含腐殖质的棕色土或黑色砂壤土为好,土壤pH值以5.0~5.5为宜。要求空气、水质、土壤无污染,周围不得有污染源。
入冬后翻耕晒田(深度30~40 cm),基施土杂肥、花生麸,翌年栽植前再耕翻细耙做畦,畦宽、畦高、畦沟宽分别为120、20~30、30 cm,畦长视地形而定,走向与排水沟一致(由高到低),以方便排水。
3.3 移苗定植
线纹香茶菜适合在春季栽植,3—4月清明前,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按株行距20 cm×20 cm挖穴或开沟种植,每穴1株,栽苗5.25万~6.00万株/hm2。起苗前淋足水,以减少伤根和多带宿土,提高成活率。栽植后填土压实,淋透水,搭设遮荫棚。
3.4 田间管理
3.4.1 追肥。移栽后10 d,为了促根早生快发,要追施1次氮肥,可施尿素75 kg/hm2或薄施稀释的人畜粪尿;移栽15~20 d后再施1次稀人畜粪尿15 t/hm2,以后每月施有机肥1~2次;植株封行后可改施颗粒复合肥1~2次,每次施450 kg/hm2。每次收割后要松土施肥,促进植株萌芽抽枝成活。
3.4.2 水分管理。幼苗移植后,早晚需淋水,早春覆蓋地膜保温保湿。苗期要浇水保苗,促进根系下扎;植株封行后,耗水量增大,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病虫害,避免烂根。
3.4.3 中耕除草。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减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园清洁,预防病虫害。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进行,选择晴天或阴天土壤湿度不太大时进行浅耕,以免损伤线纹香茶菜根系。封行后,植株分枝较多,枝叶茂盛,要减少中耕除草次数,以免损伤植株。
3.4.4 遮荫。线纹香茶菜在定植初期应搭设荫蔽度为50%的遮阳网,高度以方便人工管理为宜。也可在种植初期与玉米、豇豆等间种,可充分利用玉米、豇豆植株高大的遮荫效果,为线纹香茶菜幼苗提供遮荫。定植3个月后不再需要遮荫。
3.5 病虫害防治
线纹香茶菜主要病虫害为白粉病和蚜虫。白粉病发病早期,要及时拔除、烧毁染病植株,并及时喷药,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粉锈灵粉剂800倍液喷防,每隔10 d左右喷1次,连喷2~3次。蚜虫繁殖快、蔓延迅速,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为害叶片、嫩梢,可选用兼具触杀、内吸、熏蒸作用的农药喷防,如40%乐果乳油1 200~1 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200~1 500倍液,连喷2~3次;也可用2.5%鱼藤精乳油800~1 000倍液或烟筋骨水喷杀,每隔7~10 d喷1次。
3.6 采收加工
线纹香茶菜在南方每年可收割2~3次,春季种植后90 d即可采收第1次。如果管理得当、肥水充足,在首次收割后70~80 d时可以收割第2次,入冬前植株停止生长时收割第3次。
线纹香茶菜宜选择晴天露水干后,用镰刀在植株茎基离地面2~3 cm处割下,以利于分蘗萌芽。同时除净泥沙、杂质,将采收的枝叶曝晒数小时至干或烘干,收回待叶片回软时捆扎成把(每把7.5~10.0 kg)或压件(50 kg)。
3.7 留种
在采收前,做好线纹香茶菜的留种工作。选择无病虫害、健壮的植株作为线纹香茶菜扦插繁殖的种源。
4 参考文献
[1] 中国植物志编委.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479.
[2] 廖雪珍,廖惠芳,叶木荣,等.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水提物抗炎、保肝作用初步研究[J].中药材,1996,19(7):363-365.
[3] 孙奎,董辉,曾汉英,等.单味溪黄草对小鼠移植性腹水型肝癌的防治效果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2,24(2):65-66.
[4] 桂蜀华.溪黄草提取物抗免疫肝损伤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5] 海广范,闫琰,刘巨源,等.enmein、serrin B、nodosin和lasiodonin对HL60细胞株和LOVO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6):564-566.
[6] 邓乔华.溪黄草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的研究[J].今日药学,2009,19(9):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