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 邹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涉农高校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湖南农业大学第一时间组织师生员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师生员工纷纷表示,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充分肯定,让涉农高校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湖南农业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根湖湘大地,坚持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培育新时代农业发展系统思维,谋划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蓝图,主动融入现代农业生产和实践中去,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新时代有为青年,通过科技化、智能化、机械化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要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理念,正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书育人主体地位,通过加强人文教育、着力培育创新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发挥农业院校办学特色,把培养有理想、有情怀,能够“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离不开”的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目标,构建“三育人”“三全育人”格局,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洗礼。在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湖南农业大学邀请袁隆平院士演讲,受到广大学子热烈欢迎,在全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引发全国青年学子对追星的正确认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校积极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设“隆平创新实验班”“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等创新实验班,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四双制”联合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广泛开展乡村振兴基层人才培训,组织农技骨干、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等开展专题培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联合清华大学举办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交叉融合,全面优化专业和课程体系。学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兴农强农”这一根本任务,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农村、新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对农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所提出的新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发展新兴涉农专业,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专业课程体系,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新型产业提供人才支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基于乡村振兴的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校内校外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与企业开展合作,面向农村开展“订单式”培训;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办学制度上和办学资源上的有力保障,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强化“农”科特色,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人才强农、技术强农,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和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农业农村要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保证。高等农业教育必须要在教育思想、社会实践、协作机制、成果转化、服务理念、教育范畴开展创新。鉴此,湖南农业大学全面铺开机构改革工作,破除原有壁垒,以“新农科”建设为目标,重新整合学科,加强涉农学科改造升级,加快智慧农业、智能装备、休闲农业、共享农业、互联网农业以及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学科建设,促进多学科的深度融合、集群化发展,调整专业布局,按照教师跟着课程走、课程跟着专业走、专业和平台跟着学科走、学科跟着学院走的基本思路,以“做强农科、做优工科、做精理科、做特文科”为目标,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为引导全校师生做好“农”字文章,袁隆平、官春云、邹学校、印遇龙四位院士与党委书记陈弘共同在《湖南日报》撰文,为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言献策,提出完善顶层设计,以战略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以政策创新破解体制机制瓶颈;强化人才支撑,以育人用人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特色智库和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多维度创新助推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全方位提升粮油安全保障能力。
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等农业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传承和延伸以往的经验,也要借鉴和创新发展。高等农业教育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人才摇篮、学术重镇、科研基地的重要作用,为新农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创新机制,确保使这一历史使命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