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 程益龙
建楼房,需要砖、水泥、黄沙、石子、木材等材料。学语文就像建高楼大厦,而语言就是建造高楼大厦的建筑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习语文,就像拣米,米袋里的米多了,就有米下锅,自然煮出香喷喷的米饭来。同理,积累的语言材料多了,写作时就易于动笔,写出的文章就有文采了。如何积累课本中的语言呢?
小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学生在品读中积累了大量优美的语言,对于说话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如课文《第一朵杏花》(苏教版第八册):“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几个字就呈现出柳丝吐绿、小草换上绿新装、河水变暖泛起涟漪、杏树花蕾含苞待放的早春景象,也表现出春风的神奇,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这四个词都换成“吹动”,让学生来评议。学生就感觉不到柳枝吐绿、小草青青、河水波纹、花苞待放的景象了,而且一连用了四个“吹动”显得形式呆板,重复累赘。学生在品读语言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课文中有很多语言,乍看起来,觉得没什么特点。可是细细咀嚼,你会觉得平中见奇,越品越有味。如《夹竹桃》(苏教版第十二册):“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平实的语言表达夹竹桃默默无闻、坚韧不拔的性情,这不正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吗?值得师生细细品味。
有些语言,不仅要让学生品读,还要让学生演示,体会作者描述的情景。如《记金华双龙洞》(苏教版十二册):“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我问学生:“撞破”与“擦伤”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有的不发表意见。我让学生演示作者当时的情景。仰着头,用书当洞顶挤压着我。当小船行驶时,会撞破什么?擦伤什么?通过演示,学生明白了作者表达用词准确贴切。
有些语言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的语言,千古不衰。如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谚语、古诗词等。如在教学第七册练习4(苏教版)中的成语: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催人奋进、羽翼丰满、报仇雪恨。教学中我没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适时导入相关的成语。当学生讲道:“会稽一战,越国战败,越王无奈,只好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和夫差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这就叫“以屈求伸”)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 堂堂一国之君,过去是锦衣玉食,享受荣华富贵,而如今给吴王做奴仆,这就是叫“忍辱负重”)……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并学会使用了成语。
如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学生起初不懂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我让学生查找三国演义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我指导一名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恍然大悟,理解了这个歇后语的意思,也更容易记住它,日后更好地运用它。同样学生读了姜子牙的故事就了解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歇后语。
课本中有许多哲理性的语言,含义深刻,需要我们记下来,细细地品味,吸收其中的精华。
如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版第七册),学生遇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哲理性语言,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学生说:我的妈妈每天晚上读书到深夜,终于通过了英语职称考试,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啦,我们全家为之庆贺。学生说:我的爸爸做生意失败了三次,那段时间他对生活完全失去了信心,在妈妈的鼓励下,他再一次爬起来,现在生意走上正常轨道。我出示一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志者事竟成”关于励志方面的名言,让学生分类记忆,增强记忆效果。
小学语文很多练习对于语言积累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机械式抄写的内容,没有经过梳理、加工,杂乱无序,不利于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将机械式的抄写变为特殊地整理与加工,让各种零碎的语言有联系性,有序性,有整体性。
如《天安门广场》(苏教版第五册)描写景物的词:雕梁画栋雄伟壮丽 花团景簇 姹紫嫣红 五彩缤纷 礼花飞舞
描写人们欢乐场面:纵情歌唱 翩翩起舞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第十二册)有一组描写人物外貌、服饰的词语。“精瘦、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瘦削、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褪色、棕色”借助课文语言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对老人的形象就有了具体化的印象,同时又体会作者外貌描写的准确性。
我循声望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一位( )的老人,他身穿一套( )的衣服,足蹬一双( )的运动鞋。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 )的脸,( ),( )的眉毛下,一双( )的眼睛( )……他朗声大笑,这充满( )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苏教版第五册)可设计一组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长起。)
大树很美,(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大树很美,(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如学习《九寨沟》(苏教版第六册)后,我引导学生细心品读课文后,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写成一首首小诗,成了一位位小诗人。如一学生写道:
九寨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一座座雪峰直插云霄,
一个个湖泊五彩缤纷,
一道道瀑布高低错落。
一棵棵古木遮天蔽日。
九寨沟是一个聚集珍稀动物的宝库,
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在远处张望,
善于奔跑的羚羊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坐在那儿咀嚼竹叶,
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下正对着湖面照镜子。
语言积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做有心人,不光将这些好词好句好段记到本子上,课后打开读读背背,欣赏品味,印在脑子里。长期积累,我们就拥有一个语言仓库,随着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说话写文章就会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