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鹤洋 李珊珊
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是在中央和北京市的统一部署下,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昌平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北师大二附中承办的一所完全公办中学。办学至今,学校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坚持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与教学、学生德育、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喜人的办学成果。
学校是一所新建校,生源基础薄弱,如何基于生源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境,高效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是摆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首要问题。北师大二附中多年的成功经验表明,课程是育人的 “土壤”,教学改进和课堂变革是达成育人目标、提升办学质量的根基。基于这样的观念,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办学至今,大力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因地制宜,传承创新,基本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学校借鉴北师大二附中 “6+1+1”课程体系,并根据生源特点、生源数量、教师现有教学水平等客观因素,建构了三级课程一体化的实施方案。
该方案分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科拓展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三个板块。其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根据各学科现有教学资源、课程时间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对国家课程进行增删、调序、改组,以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课程实施方式。学科拓展类课程包含学科内拓展课程,即:拓展延伸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目标、改进课程实施方式的拓展类课程,还包括体现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拓展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包含戏剧、兴趣选修、社团活动、体育项目等一系列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追求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体现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综合培育,学校在学科拓展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中,和中央戏剧学院、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联合研发实施了基于人文素养培育的戏剧课程和物理项目——“科技改变生活之清洁能源产品开发”的研究性课程。这两项课程以点带面,调动学生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已经成为我校两大特色课程。
第一,落实基础,整体提升。为了让小学生更快地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学校开展了初小衔接教学。同时,落实尾部生的提升工程,找出不同学生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和模块知识漏洞,分工到人,统筹安排时间分配,细化补差内容和补差方式,量身定制,年级整体 “一盘棋”。学生在校的每一个时段都有老师的陪伴,学生当天的问题当天在校得以解决,当天的作业在老师和家长陪伴下在校完成。
第二,抓准问题,灵活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表现,灵活调整,及时改进。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情、教情,发现和诊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家长咨询会、教学专题研讨会、年级工作小组成员定期碰头会、教研组长对课堂教学常规巡查反馈、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教学专题视导等方式,查找梳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会商改进方案,形成有效对策,建立过程督促机制,并进行结果反馈和成效评估。学校的行政干部、教研组长和学科老师每一学期都有明确的听课任务。各教研组都会开展组内教学研究课、新教师成长汇报课、组内示范课,并积极争取开设市区公开课。学校还会定期举行校内常态课评比,邀请二附中本部骨干教师、教研员及兄弟学校专家担任评委,观察诊断课堂教学,进行评课指导,依据结果进行表彰奖励,营造浓厚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
第三,采取分层教学、分段达标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学情的整体状况,以及存在的现实差异,学校探索了 “分层教学,分段达标”的教学策略,先后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学科开展过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反馈、评价效果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实施。为了更好地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的目标,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分段达标的策略。所谓分段达标,是指通过阶段性检测,评价反馈,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达到课标要求的策略。具体内容为:针对学生差异,合理设置学习目标;以所学知识结构为单位,做到段段清;以重要考试为平台,分为前测、中测、后测,确保全体学生的达标。目前,我校初中学段的月考、期中考试后,各学科都会自主开展分段达标,效果良好。
第四,把准脉搏,科学备考。在初三、高三备考上,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初高三工作小组,定期梳理、会商阶段工作问题,研究对策,不断改进、优化复习策略。新学年开始前的暑假,学校召开新老初三、高三教师工作会,总结上一届初高三工作经验与不足,分析新一届初高三学情,明确中高考的目标任务;组织教师专题研讨中高考方案,比对 《考试说明》变化并列出变化清单和具体内容,研究具体应对措施。这样一来,备课组能够在学校整体备考节奏中,结合学科实际,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整体统筹、谋划复习节奏,对晚自习、限时训练、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回归基础、查漏补缺、仿真模拟等不同时段予以划分,明确不同时段的主要任务。
学校借鉴北师大二附中 “欣赏型德育”的理念,积极倡导全员德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力争在德育工作中有所突破,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一,完善制度保障,通过专家培训等方式,提升全员德育能力。在制度方面,坚持例会制度,包括部门例会、全体班主任例会、年级班主任会议,确保会议高效、高质。在研讨和培训方面,对照工作计划,通过会议研讨,进行头脑风暴,完善工作方案,将各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系统梳理,有的放矢。开展专题培训学习,邀请德育名师来学校开展 “专家讲座”、搭建 “德育论坛”分享育人心得等,从而不断提升全员的德育能力。
第二,贯彻 “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的理念,注重从小事做起,扎实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首先,建设健全德育课程建构,包含基础型德育课程、拓展型德育课程、主题型德育课程、学科德育课程、自主德育课程。其次,加强班级德育工作,引导班主任从班级文化 (制度和精神)入手,做好班干部队伍建设,学会开好班会,鼓励班主任组织特色班级活动,建设 “民主型班级”。学校重视德育目标的解读和宣教,总体来说,以 “三兼优一发展”为目标,在初中阶段又特别重视习惯养成教育,重点落实 “四个良好习惯培养”方案,即: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健身习惯。
第三,适当开展量化考核,提升教育实效。学校实行教师和学生“双轨”评价队伍,做到每天 “一坚持反馈”、每周 “一评比展示”、每月 “一表彰激励”、每学期 “一总结交流”,以此来引导学生做好日常规范,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激励为主的柔性评价,例如,坚持整理《德育简报》,坚持刊发 《心育·育心》校内交流刊物。
当前,学校正在建立和完善家长委员会,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我校85%以上的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主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这样的教师构成特点决定教师们的需求是高层次的,他们的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学校建设健全各项制度,帮助教师融入新集体、找到自身发展方向,为教师搭建平台,保障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开展入职前的系列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学校的文化传统、质量标准和价值追求。在工作进程中,学校先后出台了 《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教师教学基本规范要求》《师徒结对工作实施意见》《班主任日常工作规范要求》等系列文件。建立教研组长巡课、优秀教案评比、作业批改检查、评教评学等反馈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的规范与落实,帮助青年教师形成良好教风。
第二,有效结对,实操教研。全面分段结对,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位教学师傅,每一个学科都有专家顾问,分高三、高一高二、初三、初一初二四段,分别与二附中本部、三帆中学、西城实验结成师徒对子。四年来,有超过40位教学骨干、名师担任过我校教师的教学师傅,还有12位专家顾问等一起,每月一次,来校诊断课堂教学、指导备课、解疑答惑、把关试题命制和资料筛选,提供前沿教育动态、教学资源和教研信息。在和昌平教研活动不冲突的情况下,备课组选派老师参加西城区和本部的教研活动,整合教研信息资源,备课组学习消化共享,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把握备考的脉搏和方向。
第三,加强专业教室的建设,拓展校本化课程资源,以教师名字命名教师工作室,使之成为课程研发、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的重要平台,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我校把科研引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立足校情制定了“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教师培养方针,始终遵循研究与工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问题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第一,积极开展专题培训。学校根据教师需求,定期邀请专家组织教育科研培训及讲座,讲座和报告基于前沿问题和教改实践,对教师富有启迪意义。
第二,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案例研究。人人参与撰写和自身教育、教学及管理相关的教育案例,组织专家修改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并进行集中分享交流,在案例研究过程中,提升老师们的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梳理有价值的共性问题,申请市、区课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
第三,正式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对各类科研课题提供大力支持。学校扎实开展行动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推进机制,即:任务分工机制、定期交流机制、成果梳理机制及培训机制。截至当前,学校有三项课题被立为北京市 “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两项课题被立为昌平区 “十三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
整合功能主要目的是体现服务意识和育人导向。学校成立了学校发展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学校事务中心、综合服务保障中心,选拔中心负责人,界定五大中心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内容,发挥工作效能,建立有效的服务运行机制。
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沟通环节,保证责任主体参与决策,年级组长列席校务办公会议。在校务会上,值周组汇报值周情况,总结工作亮点,梳理发现问题,现场会商,形成方案,让师生的关切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
各年级成立年级工作小组,由年级组长和在年级任课的中层干部及年级骨干教师构成,定期召开年级工作会议,梳理阶段问题,研究对策并列出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清单,界定时间节点,跟踪过程,评估结果。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召开中层干部、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工会组长、学校领导等一起参加的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聚焦专题,广泛听取意见、汇聚智慧,改进学校治理工作,推动学校发展。
构建网络,全程陪伴。建立了中层干部值周汇报、日常安全巡查汇报、师生对学生常规检查汇报、教学常规检查汇报等制度,保证管理服务的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
每一学年、学期都会对上一学年、学期工作进行反思,巩固已有成绩,梳理教育、教学、科研、事务、服务、学校治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工作,形成新学年、学期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明确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提出推进发展的目标追求和工作机制,形成每月工作的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保证优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学校以年级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设立质量达标奖,进行捆绑式奖励,一方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培养教师团队良好的协作精神;每一个月都会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发现身边的典型,回放身边日常教育教学感人画面,分享老师们的工作心得和育人体会,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形成磅礴向上的力量;学校利用教师节,召开师生以及部分家长一起隆重举行表彰大会,对优秀班主任、优秀集体、先进个人、市区公开课开设者、市区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者、教育教学质量优秀者、教科研成果获得者等进行多维度表彰。此外,切实保障教师利益,有效落实不同身份同待遇,回应老师关切,帮助教师及时解决实际困难。
回顾四年来艰辛的探索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果。从学生发展来看,学校2017年、2018年中考连续两年都被评为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优秀学校。学校“三风”优良,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群众的广泛称赞。
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提出了 “昌平一流、市有影响”的办学目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区县、各学校之间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学校的发展,人们对办学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客观而言,学校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生源基础对成绩迅速提升的制约、多元身份评价影响了教师发展等。我们将积极应对挑战,在办学路上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