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万丹青
威廉·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给每一篇课文一种独特的教法?那么课文为什么要细读?如何细读?有什么方法可循,有什么路径可达呢?
我们每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总少不了对课文进行细细解读。但也有些教师,凭着经验,一个教案教了几年,那么文本该不该细读呢?常教的文本用不用再细读呢?以下是余映潮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中关于细读文本的言论: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良好的课文细读技能。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厚”,把课文教“薄”。
教师要确有心得地对课文进行“细读”,对教学的内容要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那在教学上便能达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的境界。
由此可见,作为一线教师,无论是对学生负责,还是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细读文本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序。那么课文如何细读,细读的落脚点都有哪些?
从刘仁增老师的《课文细读》一书中,我在技巧方面有了一些收获,对课堂上“教什么”有了一些微小的体会。
拿到一篇课文,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题。这些题目可以让你看到课文的核心,它们或统领全篇课文,或提示你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抓住它,你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文中深层次的思想表达。遇到它们,你要做的便是抓题眼,找重点。如:林海音的《窃读记》,“窃”本来是个贬义词,但作者非但不避嫌,还剑走偏锋地把它作为题目,显然是别有用心。通过对文题的质疑,引发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抓住“窃”字,寻找作者如何倾诉“窃读”体验,这就找到了本文的文本秘妙——内心独白,读到最后,一位酷爱读书而无钱买书的“窃读”女孩便跃然纸上。类似的文题细读方法,作者还列举了陈慧瑛的《梅花魂》,以“梅花”为线索,突出“魂”之主题。《圆明园的毁灭》写作的重点不落在“毁灭”上,却极尽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是文章最为突出的文本秘妙。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用大量笔墨勾勒桑娜一家的穷困,但在苦难面前,他们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爱和善良,以物质的贫穷丰富了人物的内涵和精神的可贵,凸显主题“穷人并不穷”。
词语是构成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但它传递的信息却最为真切、深沉、细腻。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如以笔者听到的《早操》一课为例。《早操》是一首富有情趣并且有和谐韵律的儿歌,语句短小,但用词准确,是指导低年级感知语言文字特点的好素材。教师抓住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对文本进行细读。“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这几个词语不仅写出了露珠、鸟儿、蜜蜂、小学生的动作,还写出了他们的形态,用词非常准确。如“滚来滚去”既写出了小露珠的动作,又潜在地表达了露珠圆滚滚的形态。对于小鸟儿的描写为什么用“跳来跳去”,而不用“飞来飞去”呢?细读文本后发现“跳来跳去”更能生动地传递鸟儿在树木之间活动时的状态,契合“小鸟儿在树枝上做操”的场景。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是文本细读不容忽视的聚焦点。除此以外,课文细读还应该细在关注写法,细在梳理结构,细在区分文体等上面下功夫。
细读文本,我们或许会发现一篇课文里有许多的文本秘妙,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到底教什么?众多的语言现象中,如何正确寻找和确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呢?刘仁增建议从理念和策略两方面入手。理念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抓住了课文读写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来做例子,避免对课文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点上。策略上,他建议借鉴华师大郑桂华老师的做法,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判断:1.是否有语文特点;2.是否是“这个”文本所特有;3.是否具有统领功能与核心特质;4.是否有利于在新语境中迁移和运用。接着联系学段目标、教材编写意图、学生现有的水平,对课文进行三看:1.找出最具个性的语言秘妙,也是这篇课文所独有的而其他课文所少见的;2.找出最为核心的语言秘妙,即这个秘妙本身具有统领全文的功能,并且又符合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教材的编排的意图;抓住了它等于把握了单元的训练重点,起到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周身的作用;3.找出最能迁移的语言秘妙,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最有用的文本秘妙迁移运用在新的语境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前文所介绍的《早操》,在细读文本之后,执教者抓住文中四个重点词语“滚来滚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跑来跑去”,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以上词语的构词特点,教师紧接着设计词语训练“……来……去”启发学生按规律构词。掌握了构词规律后,学生张口就说:“游来游去、爬来爬去、飘来飘去……”老师又立马出示螃蟹、小鱼、蜻蜓、白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图案,要求学生按照文中句式表达,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说话训练。这一教学环节的呈现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低段目标中提出的,儿童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我来当回小诗人”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仿照儿歌说一句话,集合全班之力,编一首新的《早操》。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也编得有声有色。我不禁想到:如果这不是一个教学环节,而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那么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许就不是学会说一句话,而是会进行诗歌的创编,老师的教学就不仅是句式的训练,而是写话方法的传授。
笔者这学期上的公开课《雷雨》,在细读文本之后,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秘妙实在不少:一是概括文章思路;二是朗读体会美感;三是注意字的写法;四是“压、垂、挂”等字的妙用;五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不同;六是课文写得很美。课堂教学要抓哪个点呢?“神奇的大自然”是本单元的主题,学习本单元旨在让学生留心观察,发现大自然许多奇妙的东西。《雷雨》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到夏天的雷雨由猛烈到平静的转变,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语文园地中的写话训练又指向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综合以上种种,在教学中我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观察方法,原来作者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心感受这场雷雨的,从而描绘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不同,并通过朗读训练进行美读和词句的积累。最后,播放《雨》的视频,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好词妙句进行写话训练。
我想,如果每篇课文我们都这样细细解读,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教学资源,必能开拓出语文教材中更广阔的疆土,编织出语文教学中更加绚丽的知识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