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华
(赣州市潭东中心小学,江西赣州 341401)
从现实的诗歌争论到文学教材的研究,都无法对诗歌做一个涉及本质的准确的定义。诗歌是一种关系到人类本身的文化载体,在理论上我们只能从其他的形态上加以概述,在创作及再创作中,读者却真正参与并体会到它的实质内涵,包括它与语言、诗人气质、艺术形成及物化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代诗人,对语言有着特殊的关注和敏感,诗人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成为诗坛的著名命题,从诗歌语言的技术层面提出“语感说”等概念。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则给诗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很显然,对诗的认识,只从诗体、诗语言等外表的特征来界定。于是,不难推出,上面的两种现象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事实,韩东的至理名言“诗到语言为止”符合道理,有其逻辑依据的。
诗歌是应人的表达之需要而产生的,表意是其最关键的目的,而用何种风格、语言形式来表达只是诗人的诗意识与彼时彼地的文化形式的巧合。诗歌没有终结,诗歌的终结或许与人类的终结,与人类良知(感应能力)的终结相关。诗歌的产生已经发生了,诗歌也在正常或不正常地发展着,诗歌没有永恒意义上的终结,即使有也只是某个时段的禁止或某种风格、流派的结束。
“诗到语言为止”是否就强行地给诗歌和语言建立起了一种附随的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语言,是人类意思表达、传承的工具,它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它也是诗歌表意、传承的最佳手段。语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种约定俗成的交往渠道,它具有一定范围的共通性,一定时期的继承性,因此它可以实现人们意识、情感的交流,可以承接历史,也可以创造新的观念。从既成的表达上说,诗歌在外在形态上是依附语言而产生而存在的。在二者的结合中,必然形成一套自身的观念和用语方式系统,就像任何事物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外在及内在特征一样,诗歌与语言的结合也在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特色,而各种表达方式及包含内容的特殊之处也产生分歧,进而发展成各种流派。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不能反过来说,也就是说诗歌有其外在的特征,它不仅内容上是诗,而且语言风格、用语方式上也是诗。它打破了口语习惯,它清新时可以让人感觉到春天,沉郁时可能让人窒息;它不像口语的功利性地应用,它讲究文采,讲究美感,它的用语结构不是功利地直达目的,而是节奏式的、建筑型的等等。一言以蔽之——陌生化。
陌生化,并不是仅仅指诗语言的陌生,更主要的是诗人的思维、气质等内在的东西不为人所熟悉。诗人有其打破习惯的欲望,他们揭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以及表达意思的方式不为人熟悉。陌生与熟悉的距离不在于意义本身,而在于时间与理解,对于一件事物,如果人们理解了,接受了,就一定不陌生了。因此如果诗人、诗歌被接受者理解了,接受了,自然也就不陌生了。
诗是诗人意思的诗化表示,若依靠文字记载下来则成了诗篇,而存在于诗人意识里的在意义上已成形的诗呢,是不是就不叫作诗呢?而不成形地存在于脑海里的呢?如果后者可以叫作“诗意识”的话,前者就应该叫作诗,因为它与物化于纸上的诗只差笔录(述诸文字)而已,若需要则可以口述于众。从诗意识到口述诗到诗篇都是诗的成形过程,可以说是已经成形的诗。然而诗意识却不是随想而到的,诗意需要灵感,需要感应诗意、发觉诗意的敏感,诗意的产生是个非常私人化的问题。
作诗的天赋是诗人特有的,这一点是任何人无法夺取、占用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任何人或事只可能阻碍诗人天才的社会化进度而无法抹灭它,因此诗歌是诗人天赋的社会化产物,是诗歌让世人发现了诗人,是诗歌发明了诗人李白、杜甫。如果这种诗人天赋可以转移的话,同样可以成就另一个人,问题是这个如果没有可能性。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儿童诗是诗歌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儿童诗歌在语言特点上是十分特殊的,主要表现在:
幼儿诗的形象可观可感、具体鲜明,借助于幼儿听得见声音、看得见色彩的形象真切地展露能打动他们的思想情感。幼儿天性好动,他们对那些活动、行动着的事物最感兴趣,他们自己的情感也是起伏多变的,有经验的诗人总是使诗歌里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动感。在小学教材《爸爸的鼾声》一诗中,诗人利用火车到站的过程写出爸爸的鼾声的起伏不平,通过孩子的视角生动地表现出了鼾声在孩子们心中的特殊形象,语言中包含着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
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特征,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诗歌,不仅为小朋友所喜爱,而且能引导他们更好地张开想象的翅膀。幼儿诗中的想象,不仅体现了幼小孩子的特点,而且常常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我的学生在儿童诗歌创作训练中写道:“就像是动听的音乐,优美的音韵,如灵泉一般流了出来……”(《蜜蜂的嗡嗡声》)语言俏皮饱含儿童诗歌的活泼生动的想象。
有的幼儿诗对平凡生活中的物象加以新鲜的想象、精心设计,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有的幼儿诗采用巧妙、别致的形式;有的幼儿诗着力于创造包含幼儿情趣的意境;有的幼儿诗设置一些悬念和情节,增添了诗作的具体性和可感性,使爱听故事的幼儿乐于接受。
幼儿诗在节奏韵律上,比儿歌自由宽松,也比成人诗单纯明快,注重节奏的明朗、音韵的自然和谐,力求诗中内在的感情起伏和外在的音响节奏“声情相应”,表现出“语言的音乐”。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诗歌的创作中能自觉地运用押韵等诗歌语言技巧,使的诗歌节奏感增强。
诗歌的创作及存在以语言为载体,然而语言不是最重要的,变革诗歌形式可以变革语言,变革语言却不一定变革诗歌,较之语言,诗歌才是语言王国的国王。语言的尽头不是诗歌的终结,诗到语言为止是没有理论依据以及现实可能性的。在表意功能上,诗歌是具有表意功能的,它有一定的思想,没有思想、没有诗人本身在内的语言不是诗歌。从文化的角度看,诗歌是人类情感、理性升华的产物,它关涉到人类存在、发展状态本身。从创作过程上看,诗歌创作是一次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任何角色都无法替代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像诗人雪莱所说的那样“诗人是世界未经承认的立法者”,虽然未经承认,却是无可替代的、唯一的立法者,这个世界是属于诗人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