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总校 侯宏霞
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开端,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课堂导入给予充分的重视,利用多种方法,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内容,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有效的课堂导入进行详细说明。
情境导入法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初,教师立足教学所需,充分地发挥语言直观、音乐渲染等作用,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此吸引其注意力,使其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对新知内容产生感性的认知,并在探究欲望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后续教学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导入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我往往会立足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故事情境,以此使学生在故事倾听的过程中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利用语言描述创设生活情境,以此使学生在其已有的生活经验驱使下,自主地对新知内容进行探究。以故事情境创设为例,我在组织“商不变规律”这一内容导入活动的时候,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在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小羊,一天,羊首领在集市买回了好多的青草。他想要将这些青草分给孩子们,于是它说:“我现在要将8 捆青草分给四只小羊。”首领的话还没说完,一只小羊就表示了不满:“才给8 捆,这也太少了吧。”首领为了满足这只小羊的要求,它决定将30 捆青草分给15 只小羊。刚才的那只小羊算了一下,分出来30 捆青草,首领还会剩下很多,于是再次提出了反驳。迫不得已,首领最后决定将100 捆青草分给50 只小羊。小羊们听到之后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青草,于是高高兴兴地排队准备领取青草。在它们看不到的地方,首领却哈哈大笑起来。首领为什么将青草分完了还这么高兴呢?每只小羊最后到底分到了多少捆青草呢?在这样的故事倾听过程中,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探究兴趣,其自然而然地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首领分草情况进行计算,从而自主发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也为其在后续教学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置疑问可以说是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的先导,是调动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倘若教师能为学生提出一些可以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使其发挥已有认知对问题加以解决,在答案探寻的过程中,对新知内容产生感性的认知。以“小数除以小数”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先在黑板上写出了这样一道题目:0.459÷0.09=?在该问题的呈现下,我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探寻快速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面对该问题,有的学生将各个数字扩大1000 倍来计算,在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的过程中快速得到答案;有的学生则给各个数字标上单位,如0.458 米÷0.09 米,然后再将其转变为毫米:459 毫米÷9 毫米……在学生集思广益下,其可以探究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到底有没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呢?如此,新知内容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了。
英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对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做中学”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展中给予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建构知识。在该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方式,打破传统照本宣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感知、理解新知内容,同时享受到动手操作的乐趣。以“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之初,先利用实物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展现了一把“腿脚”不稳当的椅子,如何使这把椅子变稳当呢?学生会自主结合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些学生会将相邻的两条椅子腿绑起来。根据其探究结果,我再次引导其用教具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并拉动其对角,以此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在这样的实验活动参与中,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地探究到新知内容,还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一举两得。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对导入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利用多种方法,如情境导入、问题导入等,激发学生的新知探究兴趣,使其在积极情感的驱使下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