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景范幼儿园 杨 婷
无论对于游戏化教学还是教学游戏化来说,主题词是“教学”,关键词是“游戏化”。在幼儿教育中,把课程活动进行游戏化包装,这不仅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和谐统一,还是开放性教学形式的集中体现。时至今日,在游戏中渗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传导游戏精神,不仅掀起了此起彼伏的热潮现象,而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几乎成了幼教工作的特质化现象。值得强调的是,游戏化教学并非简单的“游戏+教学”形式,而是在优化理念下的实质性融合,并且要始终贴近幼儿的实际认知和最近发展特点。那么,游戏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何开展游戏化幼教活动呢?
所谓“游戏教学法”,通俗地讲,就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等实际需要,把一定的游戏形式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进而达成“寓教于乐、寓教于育”课程目标的一种活动形式。就幼儿教育来说,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游戏课程活动,既十分必要又非常重要,其价值和意义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迎合幼儿活泼好动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充分体现对幼儿群体的“人文化”关怀;二是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与活动,并能在善教乐学中攫取事半功倍的实质性效果;三是有利于强化幼儿的实际感知,深化他们的身心体验,增进师幼、同伴之间的社会化交往。总而言之,积极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和促进之效。
学校教育是一项具有情感与艺术特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为情感与艺术的“巧妙结合体”,游戏形式与课程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可从根本上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不断放大良好活动效应。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工程,更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之作。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意在于强调“情趣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爱因斯坦倡导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学前教育中,尊重幼童的人格与权力,紧贴幼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活动特点,积极开展以游戏化为基本形式的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创设善教乐学的良好环境,最大程度地激发幼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手、口、脑互动共进的意识和能力,为赢得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性基础。以“游戏情境”活动为例,在“红绿灯”游戏过程中,当老师喊道“红灯停”口号时,让萌娃们站立不动,并告诉他们“为什么停”的原因是,当喊道“绿灯行”口号时,让萌娃们快速地通行,同时告诉他们“为什么快速通行”的实际理由。这种既有情趣又有规则的交通游戏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幼童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而且有利于提升他们自我约束的行为能力。再如,在“神奇的小鸟”主题游戏活动中,教师引导幼童通过观察,学会辨识小鸟的基本特征,掌握小鸟的饮食规律,既可培养幼儿的观察与思维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爱鸟的行为与情感。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3~6岁之间的幼儿群体属于天然“唯情趣一族”,他们不但对事物现象的新鲜度保持力较低,而且具有注意力不够集中、意志力缺乏坚定等基本特质。正因为如此,在幼教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实际性问题,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根据幼童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个性因素,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地开辟相应的游戏活动专门场所,并且分为一定的游戏活动类型,如在“大型游戏区”内可摆放滑梯、摇篮椅、木马、秋千架等类的游戏工具,“小型游戏区”可分为童话区、阅读区、拼图区、积木区、画画区、手工区等,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幼童开展游戏学习活动的实际需要。以“童话区”游戏活动为例,教师在专区内摆放一定量的材料,设置丰富多元的童话游戏形式,并且按照与之对应的教学课程来布置环境,为孩子们营造生动美妙的童话世界,从而从视觉和心理两个方面让幼童加深感受和体悟。再如,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引导幼童在“积木区”内合作搭建“房子”,以有效培养他们合作共赢的意识和精神;在“益智区”内开展问题竞答之类的游戏活动,从中引导幼童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的实际做法。专业游戏区的设置和游戏课程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在强化实践功能的同时不断放大游戏活动效应。
众所周知,丰富多元的游戏活动自带“能量”,具有情趣性、目的性、规则性、启迪性和教育性等基本特征。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游戏课程活动既是不容忽视的有效载体,又是无可替代的优质平台。换句话说,幼童对于游戏教学具有难以摆脱的依赖性,或者是幼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游戏活动的陪伴与促进。鉴于此,为了不断强化幼童对游戏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力,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他们参与游戏活动的整体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于老师“打包”负责游戏活动的主题设计、任务分配、道具制作和材料准备等“诗外工夫”现象,只是让幼童参与游戏活动的表演过程而已。其实不然!我们既可结合游戏形式的各类因素,引导幼童进一步强化非游戏活动中的游戏化体验,又能把游戏因素渗透到幼教工作中的各类活动环节。比如,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把幼童引入游戏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整理活动之中,使其不仅可以从中切实地感受到“吃鱼乐”,而且进一步地体会到“取鱼更乐”。再如,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进餐时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吃饼干比赛,比谁咬的大和说说饼干是什么形状等,让游戏元素常驻在幼童的学习与活动之中。
总之,把游戏形式与幼教课程活动相互渗透,既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把幼童引向寓教于乐、寓教于育的快乐学习与活动之中,我们应为之贡献自己的心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