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靖江市东兴镇中心学校 崔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基础教育亦是如此。不同于传统基础教育的形式化、单一化,现当代的基础教育更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个体在思考问题时,能冲破常规性思维的拘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情景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有目的地创造出一些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场景,借助这些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来说,知识若只是以文字、符号、公式等形态呈现在课本上,对学生的理解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教学机智,把课本里枯燥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情景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认识米》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时下正流行的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在备课时制作一小段介绍长度单位相关知识的视频,在视频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做卡通化处理,让这两个长度单位在视频里“开口”介绍自己的特点以及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之后通过这段微视频对课堂知识做一个导入,激发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了解欲望。正常的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表示”的自由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走下讲台,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式提问,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讨论结束后,挑选出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可对长度单位展开进一步情景化描述,介绍成年人臂展的长度约为一米、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一厘米等生活知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理解。
不同于小学其他学科,小学数学因其抽象而强逻辑的特点,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阻碍。传统小数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课上介绍完概念、讲完公式定理后,布置大量课后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这一方式巩固所学知识。需引起注意的是,这样的教学程序虽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但也极易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的僵化,抑制创新思维发展。在新课改潮流下,教师应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合理设计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很多学生在最初学习过程中不了解1/2和2/4这两个分数本质相同,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学生要想彻底把这一概念搞懂,通过习题和自我摸索是极其不易的,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知道一个苹果对准中心切成两半,一半苹果是一个苹果的1/2,那大家想一下如果把其中一半苹果再切成两半,总数量是不是和原先的那半块苹果一样呢?透过这个小例子,把分数这一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此外,教师还可对学生展开更深层次创新思维的开发,让学生思考:既然苹果的切分问题是这样,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分数化呢?一碗米饭可不可以?一块豆腐可不可以?合理的教学程序设计下,学生通过发散性思考,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开发。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采取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提问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借助提问这一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方面,启发式提问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说,一块由正方形瓷砖和三角形瓷砖铺成的地面,如何计算其面积?在这一题目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可先对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这个问题有几种解法?学生经过思索后会给出计算每个正方形和三角形面积相加之和以及计算出地面长和宽直接相乘这两个答案。接着教师可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大家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经过探讨得出第二种方法更为简便这一结论。通过这种形式的启发式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找到了解题的最佳方案,在加强知识理解的同时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数学也是如此。很多学生对数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认为数学很抽象,很难懂,实则不然。事实上,数学这一学科具有很明显的生活化特点,很多数学知识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生活化教学,借助一些有强烈生活气息并为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来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思维。以《认识三角形》一课为例,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形状及相关性质。如果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单纯对着课本听老师讲述,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授内容做知识生活化备课,在课前准备好三角板、小彩旗等具有三角形形状的生活物品。当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这些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时,由于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这些物品,学生注意力自然而然会被吸引,教师趁此机会对三角形相关概念做进一步阐述。当然,创新思维的生活化培养不应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并把它记录下来,教师每周组织一次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样,既把学生的身份从被教授者转化为分享者,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活里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得到培养,一举两得。
小学阶段,学生自我独立意识尚未成长完全,故而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随大流、人云亦云的现象。从众这一行为在心理学上可能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诉求,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却极为不利。小学生心性未定,可塑性还非常强,教师作为其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应舍弃之前僵化刻板的教学模式,转而研究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孤军作战,放弃与他人合作的种种优势,而是鼓励学生看待问题时要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举例来说,教师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可以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并且在脑中形成“只要是老师出的题目一定有规律可循”这一思维定式之后,故意出一道没有规律的数字排列,帮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之一,应当顺应改革潮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